名称:红花炭疽病
学名:Narosoideus flavidorsalis
类属:鳞翅目刺蛾科
G1omerellacingulata(Stonem.)Spauld.etSchrenk称围小丛壳,属子囊菌亚门真菌。无性态为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Penz.称胶孢炭疽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盘长在寄主表皮下,大小193-207μm。分生孢子梗棒状,无色,大小10-20×2.5-3(μm)。分生孢子长圆形,单胞无色,内含油球1-2个,大小8-13×4.5-5(μm)。引起果炭疽的分生孢子盘刚毛少,人工诱发产生的有性态为G10merellacingulata(Stonem.)SpauldetSchrenk称围小丛壳,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叶炭疽病菌分生孢子盘刚毛多,人工诱发末产生有性世代,人工接种及田间自然发病仅侵染叶片。
红花炭疽病又称烂颈瘟,是红花上的重要病害,全国各栽培区广泛发生,危害严重。
成虫:体长14~16毫米,翅展29~36毫米。黄褐色。雌虫触角丝状,雄虫触角羽毛状。胸部背面有黄褐色鳞毛。前翅黄褐色至暗褐色,外缘为深褐色宽带。前缘有近似三角形的褐斑。后翅褐色至棕褐色。缘毛黄褐色。
卵:扁圆形,白色。数十粒至百余粒排列成块状。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22~25毫米,暗绿色。各体节有4个横列小瘤状突起,其上生刺毛。其中前胸、中胸和第六、第七腹节背面的,对刺毛较大而长,形成枝刺,伸向两侧,黄褐色。
蛹:黄褐色,体长约12毫米。
茧:椭圆形,土褐色,长约10毫米。
病菌以菌丝体潜伏在种子里或随病残体自在土壤中越冬。翌年发病后病部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浙江一带3月下旬至4月上旬开始发病,5-6月进入盛发期。东北6月开始发病。气温20-25℃,相对湿度高于80%易发病。雨日多,降雨量大易流行。品种间感病性有差异:一般有刺红花较无刺红花抗病。氮肥过多,徒长株发病重。
(1)因地制宜选用抗病的有刺红花品种。
(2)加强栽培措施。
适期播种,合理密植;科学配方施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适时浇水,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收获后清除田间病残组织,减少来年菌源。
(3)药剂防治。
发病前使用国光银泰可湿性粉剂600-800倍叶面喷施进行预防,发病初期开始喷施国光英纳400-600倍液,国光必鲜乳油500-600倍叶面喷雾进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