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花谱 > 病虫害

菊花叶斑病

花公子优质养花男
2022-10-15 15:10:15 发布于蓝妖花园

名称:菊花叶斑病

学名:Narosoideus flavidorsalis

类属:鳞翅目刺蛾科

病源

CercosporachrysanthemiHealdetWolf称菊尾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子座不发达;分生孢子梗生于叶两面,丛生,基部膨大,梗密集或不密集,浅橄榄褐色,在0-2处屈曲,个别膨大,顶端呈亚平截形,生大孢子痕,直立或近直立,大小20-80×3.5-5.0(μm);分生孢子针状,基部平截无色,顶端尖,直或略弯,具6-33个不大明显的隔膜,大小40-125×2-4(μm)。分生孢子形成后,分生孢子梗尖端继续伸长,再顶生分生孢子。

1、分布与危害

药菊Chrysanthemummorifolium(Ramat.)Tzvel.(Dendranthemamorifolium(Ramat.)Tzvel.)属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常用中药,以花入药,药用菊花品种较多,如茶菊、黄菊、白菊等,具明目解毒、散风清热之功效,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2、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4~16毫米,翅展29~36毫米。黄褐色。雌虫触角丝状,雄虫触角羽毛状。胸部背面有黄褐色鳞毛。前翅黄褐色至暗褐色,外缘为深褐色宽带。前缘有近似三角形的褐斑。后翅褐色至棕褐色。缘毛黄褐色。

卵:扁圆形,白色。数十粒至百余粒排列成块状。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22~25毫米,暗绿色。各体节有4个横列小瘤状突起,其上生刺毛。其中前胸、中胸和第六、第七腹节背面的,对刺毛较大而长,形成枝刺,伸向两侧,黄褐色。

蛹:黄褐色,体长约12毫米。

茧:椭圆形,土褐色,长约10毫米。

3、发生规律

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丛在病残体上越冬,以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借气流及雨水溅射传播蔓延。通常多雨或雾大露重的天气有利发病。植株生长不良,或偏施氮肥长势过旺,会加重发病。

4、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适时灌溉,注意清沟排渍,避免偏施氮肥,适时喷施植宝素等,使植株健壮生长,增强抵抗力。结合采摘叶片收集病残体,携出田外烧毁,减少传染源。

(2)药剂防治。

发病前用国光银泰(70%代森锌)500-6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加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l000倍液提前进行预防,发病初期可使用国光英纳可湿性粉剂400-600倍与国光必鲜乳油500-600倍交替使用,防止单一用药病菌产生抗性。

常用药剂多·硫、百菌清、甲基硫菌灵、异菌脲

相关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