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花谱 > 植物品种

新会柑

花公子优质养花男
2022-02-13 17:52:05 发布于蓝妖花园

重点介绍新会柑品种,让您了解更多有关新会柑的生长特性及分布范围。

新会柑,又称新会广陈柑或陈皮柑,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著名土特产,中国地理标志产品。新会柑,皮肉兼用,药食同源,是广陈柑农在漫长种值历史中,从芸香科柑橘属大红柑中筛选出来的优秀品种。其品质独特,在明清就风行各地,并被列为“贡品”,年年进贡。

新会柑的属性介绍

拉丁名:MuntingiacolaburaL.

别名:南美假樱桃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原始花被亚纲

目:锦葵目

科:杜英科

种:无刺枣

亚科:李亚科

族:枣族

属:文定果属

类型:常绿针叶乔木类

品种特性

新会柑,又称新会广陈柑或陈皮柑、新会大红柑(学名茶枝柑),皮肉兼用,药食同源是新会柑的最大的特色,是广陈柑农在700余年的漫长种值历史中,从芸香科柑橘属大红柑中筛选出来的优秀品种。

新会柑,为常绿小乔木;枝扩展或下垂,有刺。叶互生,单身复叶,叶片近革质,椭圆形、卵形或披针形,长通常4~8厘米,宽2.5~3厘米,顶端钝,常凹头,基部楔尖,边缘多少有圆齿或钝齿,很少全缘;叶脉至叶片顶部凹缺处常叉状分枝,侧脉清晰;羽叶狭长或仅有痕迹,与叶片相联处有关节。花春夏间开放,白色,两性;1~3朵腋生;花萼长约3毫米,不规则5~3裂;花瓣长圆形,长不超过1.5厘米;雄蕊20~25枚·柑果扁圆形,高3.5~5厘米,宽4.5~6厘米,顶部略凹,花柱痕迹明显,有时有小脐,蒂部偶见放射状排列的沟槽,深橙黄色,略显粗糙,果皮厚1~1.5毫米,甚脆,易折断;树矮、枝条细软,果实扁圆形、中等大,果实成熟时,果皮橙黄,微带青,柔韧而不易折断,油胞特大,有浓郁的芳香。柑肉多汁,糖酸比为15:32是甜中带酸的独有风味,每百毫升果汁中含维生素C34.3毫克,柠檬酸0.76克,可溶性固形物11.13%。

历史上种植的新会柑有大种油身、细种油身、大蒂、高督等四个品种,经过不断的种植总结,广陈陈皮采用品质最好的大种油身来种柑制皮制皮,这也是广陈品质特好的其中一个原因。

地道新会柑全身是宝皮用兼用,药食同源的不可多得的优秀品种,既可鲜食,又可加工成柑饼或果汁,但皮比肉贵,其柑皮是正宗地道新会陈皮的原料。其柑络、柑核均可入药。而且其成熟于“最有补于时”。

历史渊源

史料记载,元朝初期,新会柑橘生产已有记载,1347年(元朝至正七年),在外海(龙溪)地方仅陈氏一户便有“甘(柑)子田租十石”,这说明,新会柑在元代已有大面积栽培。《元一统志》及元《南海志》均有柑、桔、橙、柚、金桔、香橼的记载。到了明代,新会陈皮已经开始销往外省。因其品质独特,早在明清以前就已蜚声遐迩,并被列为“贡品”,行销国内外。

产地环境

新会区,地处北纬22°5′15″—22°35′01″、东经112°46′55″—113°15′43″之间。位于广东省南部,珠江三角洲西南部,西江、潭江下游。境内河流属珠江三角洲水系和粤西水系,河道纵横交错,过境河流除西江、潭江两大干流外,还有天沙河、石步河、沙冲河、田金河、4条河。新会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气候温和,热量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年均气温为22.0℃,极端最高气温38.2℃,极端最低气温0.1℃。多年平均降水量1820.7毫米,年均日照时数1731.6小时,占年可照时数的39%。年均太阳辐射总量110千卡/平方厘米。新会柑核心产区处于银洲湖和西江、潭江“三水相汇”后连接南海,咸水和淡水交界处,灌溉用水能够利用既有海水成分,又有不断的淡水补充的特殊水质,所处的地理环境有三山环抱的天然屏障。北有圭峰山系,东有牛牯岭,西有古兜山脉形成的“峡谷小气候”对植物生长极为有利。产区所处银洲湖有非常好的农业生产基础,水围田大多数为珠江三角洲的冲积平原,排灌水利十分优越,洪涝不易受浸,而旱灾不缺水。为广陈柑的生产提供了优良的生态环境。新会广陈柑农世代传承,在这里种值优质种源的新会大红柑,并利用其制成广东三宝之首的正宗地道新会广陈皮为中国中药陈皮药材独一无二的地位。到2009年,全区种植面积为7000亩,挂果面积为3000多亩。

地理标志

产地范围

新会柑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人民政府《关于建议划定新会柑地理标志产品产地范围的请示》(新府报6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会城街道办、大泽镇、司前镇、罗坑镇、双水镇、崖门镇、沙堆镇、古井镇、三江镇、睦洲镇、大螯镇等11个街道办事处、镇和围垦指挥部所辖行政区域。

技术规程

(一)品系和种苗。

1、品系:茶枝柑的大种油身品系、细种油身品系;

2、砧木:红柠檬、江西红桔、软枝酸桔;

3、苗木繁殖:采用嫁接技术繁育苗木。

(二)立地条件。

地下水位深度0.7米以上、能利用潭江水灌溉的水田或坡地;土壤类型为潴育型水稻土、赤红壤;土壤有机质含量≥2.0g/kg;土壤pH值在5.0至7.0之间,活土层厚度宜在60cm以上。

(三)栽培管理。

1、栽植时间:春植(立春至立夏)或秋植(白露至寒露)。受咸潮影响的围垦地区、春旱年份宜在5月至6月雨季来临前栽植。

2、栽植密度:每公顷栽植植株数不超过1200株。

3、园地建设:新建园前茬作物不能是柑橘。

水田种植要求深沟高畦、高墩种植,独立建园面积不超3公顷,独立排灌系统,每畦配宽0.6至1.2米小沟,大、小沟相通,可灌可排;坡地种植要求起低畦,低墩种植。

4、土壤管理:以有机肥和客土改良土壤。每年在夏、秋梢老熟后,新芽萌动前或采果后,中耕1至2次,每年施用石灰1至2次。

5、施肥:每年农历的正月、5月和9月埋施有机质肥,每公顷年施用纯鸡屎量不少于1200公斤;产果100kg的植株,年施纯氮0.8kg至1.0kg。氮、磷、钾比例1:(0.3至0.4):(0.8至1.0)。

6、整型修剪:采用自然开心树型。保持果园通风透光,叶果比不少于60:1。

(四)果实采收:分批采收,成熟一批,采收一批。

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果实扁圆形,质地软,表面油胞凸出,有油光感,皮色橙黄色至大红色。

2、理化指标:

项目大种油身细种油身单果重125-175g100-150g果形指数0.7-0.80.7-0.8可溶性固形物10.5-12.5.5-12.5%固酸比12-1813-18

专用标志使用

新会柑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江门市新会区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由国家质检总局公告批准。

相关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