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花谱 > 植物品种

刺苋

花公子优质养花男
2022-08-21 08:25:44 发布于蓝妖花园

重点介绍刺苋品种,让您了解更多有关刺苋的生长特性及分布范围。

刺苋的属性介绍

类型:其它类

为苋科植物反枝苋、皱果苋、凹头苋等多种苋属植物的嫩茎叶,采集嫩茎叶入沸水锅焯后,捞出清水洗净,可制成多种菜肴。

1基本情况

药材名:野苋菜。

别名:簕苋菜、野苋菜、土苋菜、猪母菜、野勒苋、刺刺草、野刺苋莱、酸酸苋、刺苋菜。贵州人俗称“汗菜”。

拉丁名:AmaranthusascendensLoisel.

药用部位:凹头苋的全草及种子。

2形态特征

刺苋

多年生直立草本,高0.3-1m。多分枝,有纵条纹,茎有时呈红色,下部光滑,上部稍有毛。叶互生;叶柄长1-8cm,无毛,在其旁有2刺;叶片卵状披针形或菱状卵形,长4-10cm,宽1-3cm,先端圆钝,基部楔形,全缘或微波状,中脉背面隆起,先端有细刺。圆锥花序腋生及顶生,长3-25cm;花单性,雌花簇生于叶腋,呈球状;雄花集为顶生的直立或微垂的圆柱形穗状花序;花小,刺毛状苞片约与萼片等长或过之,苞片常变形成2锐刺,少数具1刺或无刺;花被片绿色,先端急尖,边缘透明;萼片5;雄蕊5;柱头3,有时2。胞果长圆形,在中部以下为不规则横裂,包在宿存花被片内。种子近球形,黑色带棕黑色。花期5-9月,果期8-11月。

3生药材鉴定

性状鉴别:主根长圆锥形,有的具分枝,稍木质。茎圆柱形,多分枝,棕红色或棕绿色。叶互生,叶片皱缩,展平后呈卵形或菱状卵形,长4-10cm,宽1-3cm,先端有细刺,全缘或微波状;叶柄与叶片等长或稍短,叶腋有坚刺1对。雄花集成顶生圆锥花序,雌花簇生于叶腋。胞果近卵形,盖裂。气微,味淡。

4中药化学成分

全草含正烷烃和异烷烃,酯,游离醇,脂肪醇,甾醇,豆甾醇,菜油甾醇和胆甾醇,游离酸,C18族含硬脂酸,油酸和亚油酸。还含以芸香甙为主的黄酮。茎和叶中分得三十一烷和α-菠菜甾醇,蛋白质和氨基酸,氨基酸主要有赖氨酸,蛋氨酸,胱氨酸,色氨酸,丙氨酸,丝氨酸,缬氨酸和亮氨酸。根分离得到新的脂肪酸酯和新的皂甙分别为α-菠菜甾醇二十八酸酯,β-D-吡喃葡萄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醛酸基-(1→3)-齐墩果酸,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1→3)-α-菠菜甾醇和β-D-吡喃葡萄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基-(1→3)-α-菠菜甾醇。

5营养价值

每百克嫩茎叶含蛋白质5.5克,脂肪0.6克,碳水化合物8克,钙610毫克,磷93毫克,胡萝卜素7.15毫克,维生素B20.32毫克,维生素C153毫克。

6功效主治

清热解毒;利尿;止痛;解毒消肿;清肝明目;散风止痒;杀虫疗伤;治痢疾;目赤;乳痈;痔疮;胃出血;便血;痔血;胆囊炎;胆石症;湿热泄泻;带下;小便涩痛;咽喉肿痛;湿疹;痈肿;牙龈糜烂;蛇咬伤等。

7性味归经

甘,凉。①《滇南本草》:“性微温,味咸。”

②《福建中草药》:“甘,凉。”入肺,肝二经。

8生境分布

野生于荒地或园圃地。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陕西等地。

9采收和储藏

春、夏、秋三季均可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刺苋10药材来源

苋科苋属植物绿苋,以全草及根入药。

11相关选方

①治痢疾:鲜野苋根一至二两,水煎服。②治肝热目赤:野苋种子一两,水煎服。

③治乳痈:鲜野苋根一至二两,鸭蛋一个,水煎服;另用鲜野苋叶和冷饭捣烂外敷。

④治痔疮肿痛:鲜野苋根一至二两,猪大肠一段,水煎,饭前服。

⑤治蛇头疔:鲜野苋叶和食盐捣烂敷患处。

⑥治毒蛇咬伤:鲜野苋全草一至二两,捣烂绞汁服;或鲜全草一两,杨梅鲜树皮三钱,水煎调泻盐三钱服。(选方出《福建中草药》)

12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鲜品30-60g。

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熏洗。

13用药禁忌

《广西中药志》:"虚痢日久及孕妇忌服。"《福建药物志》:"根据民间经验,本品有小毒,服量过多有头晕、恶心、呕吐等副作用。经期、孕期禁服。"

相关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