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介绍草地风毛菊品种,让您了解更多有关草地风毛菊的生长特性及分布范围。
草地风毛菊为菊科、风毛菊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于俄罗斯、蒙古、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欧洲以及中国大陆的陕西、黑龙江、北京、内蒙古、吉林、河北、新疆、山西、辽宁、青海等地,生长于海拔510米至3200米的地区,常生长在森林草地、湖边、沙丘、盐碱地、河堤、山坡、草原、荒地、路边及水边。
拉丁名:SaussureaamaraDC.
别名:驴耳风毛菊、羊耳朵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合瓣花亚纲
目:桔梗目
科:菊科
种:草莓凤仙花
亚科:管状花亚科
族:菜蓟族·飞廉亚族
属:风毛菊属
类型:花卉类
植株
多年生草本。茎直立,高(9)15-60厘米,基部直径7毫米,无翼,被白色稀疏的短柔毛或通常无毛,上部或仅在顶端有短伞房花序状分枝或自中下部有长伞房花序状分枝。
叶
基生叶与下部茎叶有长或短柄,柄长2-4厘米,叶片披针状长椭圆形、椭圆形、长圆状椭圆形或长披针形,长4-18厘米,宽0.7-6厘米,顶端钝或急尖,基部楔形渐狭,边缘通常全缘或有极少的钝而大的锯齿或波状浅齿而锯齿不等大;中上部茎叶渐小,有短柄或无柄,椭圆形或披针形,基部有时有小耳;全部叶两面绿色,下面色淡,两面被稀疏的短柔毛及稠密的金黄色小腺点。
花
头状花序在茎枝顶端排成伞房状或伞房圆锥花序。总苞钟状或圆柱形,直径8-12毫米;总苞片4层,外层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3-5毫米,宽1毫米,顶端急尖,有时黑绿色,有细齿或3裂,外层被稀疏的短柔毛,中层与内层线状长椭圆形或线形,长9毫米,宽1.5毫米,外面有白色稀疏短柔毛,顶端有淡紫红色而边缘有小锯齿的扩大的圆形附片,全部苞片外面绿色或淡绿色,有少数金黄色小腺点或无腺点。小花淡紫色,长1.5厘米,细管部长9毫米,檐部长6毫米。
果
瘦果长圆形,长3毫米,有4肋。冠毛白色,2层,外层短,糙毛状,长1毫米,内层长,羽毛状,长1.7厘米。
花果期
花果期7-10月。
生于荒地、路边、森林草地、山坡、草原、盐碱地、河堤、沙丘、湖边、水边,海拔510-3200米。
分布于中国黑龙江(安达、哈尔滨)、吉林(白城)、辽宁(彰武)、内蒙古(海拉尔、满州里、鄂克拉旗、赤峰)、河北(张家口、张北、康保)、山西(五寨、宁武、五台、榆林、河曲)、北京(金山)、陕西(靖边、安寨)、甘肃(民乐)、青海(西宁)、新疆(塔城、阿巴河县)等地。
欧洲、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及蒙古有分布。
基本信息
物种名称:草地风毛菊
入药部分:全草入药。
采集加工:夏、秋季采收,除去杂质,洗净泥土,鲜用或晒干,切段备用。
化学成分:地上部分含倍半萜烯内酯、Eynaroplcrin及双氧内酯等。
性味功能
中药味苦,性寒。清热解毒,消肿。蒙药味苦,性凉、糙,稀、钝、柔。清热解毒,止痛,杀“粘”,消肿。
用量用法
中药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研末调敷患处。蒙药多入丸散剂。
药材鉴别
性状根呈圆锥形,长2.5—6厘米,直径0.2一0.5厘米,外表紫褐色,断面淡黄色;根头有残存基生叶的长柄。茎类圆柱形,具纵棱,被短毛。叶多破碎,完整叶大小不等,椭圆形或披针形,先端渐尖或锐尖,全缘或有波状齿至浅裂,基部楔形,两面绿色,背面稍浅,被疏毛。偶见头状花序;总苞狭钟形,苞片约4层,顶瑞有近圆形的膜质附片,浅紫色,边缘具齿。花冠粉红色,冠毛浅褐色。
气微,味苦。
功能主治
中药治瘰疬,痄腮,疖肿。
蒙药治流感,瘟疫,麻疹,猩红热,“发症”,结喉,痢疾,心热,搏热,实热,久热,伤热,“协日”热,血热,肠蒯痛,阵刺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