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花谱 > 植物品种

岩凤尾蕨

花公子优质养花男
2022-08-21 09:11:05 发布于蓝妖花园

重点介绍岩凤尾蕨品种,让您了解更多有关岩凤尾蕨的生长特性及分布范围。

岩凤尾蕨,中药名。为凤尾蕨科植物岩凤尾蕨PterisdeltodonBak.的全草。分布于西南及台湾、广东、广西等地。具有清热利湿,敛肺止咳,定惊,解毒之功效。常用于泄泻,痢疾,淋证,久咳不止,小儿惊风,疮疖,蛇虫咬伤。

岩凤尾蕨的属性介绍

拉丁名:Woodsiailvensis

别名:凤尾草、粗金鸡尾、楚箭草

门:蕨类植物门

纲:蕨纲

亚纲:真藓亚纲

目:真蕨目

科:凤尾蕨科

种:岩凤尾蕨

亚科:鸡蛋花亚科

族:珍珠菜族

属:凤尾蕨属

类型:地被类

入药部位

全草。

性味

味甘、苦,性凉。

归经

归大肠、肺、肝经。

功效

清热利湿,敛肺止咳,定惊,解毒。

主治

泄泻,痢疾,淋证,久咳不止,小儿惊风,疮疖,蛇虫咬伤。

相关配伍

1、治腹泻:①岩凤尾蕨9g,木通6g,车前草6g。水煎服。②岩凤尾蕨9g,地胡椒6g。水煎服。每日服3次。(《湖南药物志》)

2、治久咳不止:岩凤尾蕨9g,木心花9g,水灯草6g,樟木9g,桑白皮6g,枇杷树皮9g。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

采集加工

全年均可采收,鲜用或晒干。

形态特征

植株高15-25厘米。根状茎短而直立,粗约1厘米,先端被黑褐色鳞片。叶簇生,一型;叶柄长10-20厘米,粗1-2毫米,基部褐色,向上为浅禾秆色,稍有光泽;叶片卵形三角状卵形,长10-20厘米,宽4-7厘米,三叉或为奇数一回羽状;羽片3-5片,顶生羽片稍大,阔披针形,长5-8厘米,中部宽1.2-2厘米,先端渐尖,基部阔楔形,上部不育的叶缘有三角形粗大锯齿,下部全缘,无柄或有短柄,侧生羽片较短小,斜上,对生,镰刀状,先端短尖,基部钝圆而斜,无柄;不育羽片与能育羽片同形,但较宽且短,顶生羽片为长圆披针形,侧生羽片为卵形,叶缘除基部外均有三角形粗大锯齿。羽轴禾秆色,下面隆起,侧脉很明显,单一或分叉。叶干后纸质,褐绿色,无毛。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600-1200m的荫蔽干燥的钙质土或石灰岩上。分布于西南及台湾、广东、广西等地。

相关论述

《湖南药物志》:“清肺胃热,止泻消炎。治腹泻,久咳不止。”

相关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