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花谱 > 植物品种

中间偃麦草

花公子优质养花男
2022-05-13 13:43:58 发布于蓝妖花园

重点介绍中间偃麦草品种,让您了解更多有关中间偃麦草的生长特性及分布范围。

中间偃麦草,拉丁文名:Elytrigiaintermedia(Host)Nevski.禾本科、偃麦草属多年生,具横走根茎。秆平滑无毛,叶鞘无毛,外侧边缘具纤毛,或秆基部常生细毛,叶舌截平,干膜质,叶片质硬,上面粗糙或有时疏生微毛,下面较平滑,穗状花序直立,棱边粗糙;颖长圆形,无毛,脉稍糙涩,先端截平且稍偏斜,短于第一小花;外稃宽披针形,先端钝,有时微凹,平滑无毛,内稃与外稃近等长,脊的上部具微细纤毛;花药黄色,概述图片。?本种暂无图片提供?

中间偃麦草的属性介绍

拉丁名:Elytrigiaintermedia(Host)Nevski.

别名:蛤蟆草

门:被子植物门

纲:单子叶植物纲

亚纲:原始花被亚纲

目:禾本目

科:禾本科

种:中间偃麦草

亚科:旋花亚科

族:小麦族

属:偃麦草属

类型:草本类

形态特征

多年生,具横走根茎。秆平滑无毛,高70-100厘米,径2-3毫米,具6-8节。叶鞘无毛,外侧边缘具纤毛,或秆基部常生细毛,长于或上部1-2节短于节间;叶舌截平,干膜质,长约0.5毫米;叶片质硬,上面粗糙或有时疏生微毛,下面较平滑,长13-34厘米,宽5-7毫米。穗状花序直立,长11-17厘米,宽约5毫米;穗轴节间长6-16毫米,棱边粗糙;小穗长10-15毫米,含3-6小花;颖长圆形,无毛,脉稍糙涩,先端截平且稍偏斜,具明显的5-7脉,长5-7毫米,宽2-3毫米,短于第一小花;外稃宽披针形,先端钝,有时微凹,平滑无毛,第一外稃长8-9毫米;内稃与外稃近等长,脊的上部具微细纤毛;花药黄色,长约5毫米。

生长环境

中间偃麦草我国1974年开始引入,经在青海、内蒙古、北京及东北等地试种,普遍表现耐寒、耐旱,生长势强,再生性较好,株体高大,茎叶繁茂,在我国高寒、干旱及半干旱草原是一个有发展前途的草种。

分布范围

我国引种栽培。模式标本采自欧洲南部。

中间偃麦草原产于东欧,天然分布于高加索、中亚的东南部草原地带,1932年由苏联引入美国几年后引入加拿大,现成为北美洲西部干旱地区的重要栽培牧草。

主要价值

中间偃麦草即可放牧,也可刈判晒制干草,产草较高,在北京地区一年可刈割2—3次,亩产鲜草1500—2250kg,可晒制干草500—750kg。要注意适期则,过早草质虽好,但产草量低。过晚,草质粗糙,适口性差,饲用价值低。一般以抽穗期为宜。在早春夏末可用以放牧,切忌重牧或频牧。中间偃麦草叶量丰富,草质优良,适口性好,牛、马、羊均喜食。

栽培技术

生态特征:抗逆性强。抗寒,在青海、西宁、内蒙古和东北大部地区可以安全越冬;耐旱,在年降雨量355mm的地区,可以良好的生长。耐盐,可在中轻度盐化土壤上生长。侵占性强,耐践踏,可以遍布土层中的匍匐根茎向四周扩展漫延,并且可在沟壑陡坡生长。中间偃麦草建植以后,由于根群密集,可以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土壤的物理性状向好的方向转化。中间偃麦草喜冷凉气候,在北京试种,对夏季高温适应性差,在36—38℃的温度条件下,基本停止生长,部分叶片桔黄,播种当年有死苗现象,但可以越夏。春秋两季生长迅速,枝叶繁茂,秋末、冬初长势更旺、一直到12月下旬才进入枯萎期。

中间偃麦草在我国北方许多地区试种,都可正常发育生长,以北京为例,一般在3月中旬返青,5月下旬抽穗,6月中旬盛花,7月中旬成熟,生育期约113天,全年可生长270天左右。中间偃麦草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可在裸露的石灰性土壤上生长,也可以在排水良好,酸碱适中的各类土壤上良好地生长。种子千粒重5.2g,每斤种子含9.7万粒。

中间堰麦草较易种植,可用种子直播,也可用根茎无性繁殖。种子的发芽率可保持4—5年,在温度为5—7℃时可以发芽,在8—10℃的条件下发芽较快。在寒冷地区可春播,亦可在夏季趁雨抢插。在华北地区宜秋播,播前要翻耕平整土地,施入底肥,掌握墒情,播和量每亩1000––1500g,条播行距30—40cm,播深3—4cm,播后镇压。中间偃麦草还可和苜蓿、红豆草、无芒雀麦、鹅观草等混播,尤其和豆科牧草混播可。以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中间偃麦草种子较大,出苗迅速、齐全,但苗期生长缓慢,需及时清除杂草。比较耐干旱和贫瘠,但对水分尤其对氮肥反应敏感,在生长期间或刈割放牧后,适当浇水施肥,可显著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中间偃麦草不象扁穗冰草寿命长,但适时管理,可延长利用年限。

相关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