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花谱 > 植物品种

鞭叶耳蕨

花公子优质养花男
2022-08-23 11:04:29 发布于蓝妖花园

重点介绍鞭叶耳蕨品种,让您了解更多有关鞭叶耳蕨的生长特性及分布范围。

又称华北耳蕨。多年生草本植物。高15—35厘米,根状茎直立,呈小块壮;叶簇生,叶片披针形,长15—30厘米,宽2—4厘米,一次羽状复叶;孢子囊群生侧脉顶端,在主脉上侧近叶缘排成一行;囊群盖大,圆盾形,彼此密接。生于阴湿的岩石上。分株繁殖。鞭叶耳蕨为鳞毛蕨科植物鞭叶耳蕨的全草。清热解毒。主乳痈,疖肿,肠炎。

鞭叶耳蕨的属性介绍

拉丁名:Liriopegraminifolia(Linn.)Baker

别名:小波斯菊、金钱菊、孔雀菊

门:蕨类植物门

纲:蕨纲

亚纲:薄囊蕨亚纲

目:真蕨目

科:鳞毛蕨科

种:扁杆薹草

亚科:藨草亚科

族:藨草族

属:耳蕨属

类型:草本类

形态特征

植株高10-20厘米。根茎直立,密生披针形棕色鳞片。叶簇生,叶柄长2-6厘米,基部直径1-2毫米,禾秆色,腹面有纵沟,密生披针形棕色鳞片,鳞片边缘有齿,下部边缘为卷曲的纤毛状;叶片线状披针形或狭倒披针形,长10-20厘米,宽2-4厘米,先端渐狭,基部略狭,一回羽状;羽片14-26对,下部的对生,向上为互生,平展或略斜向下,柄极短,矩圆形或狭矩圆形,中部的长0.8-2厘米,宽5-8毫米,先端钝或圆形。基部偏斜,上侧截形,耳状凸明显或不明显,下侧楔形,边缘有内弯的尖齿牙;具羽状脉,侧脉单一,腹面不明显,背面微凸。叶纸质,背面脉上有或疏或密的线形及毛状黄棕色鳞片,鳞片下部边缘为卷曲的纤毛状;叶轴腹面有纵沟,背面密生狭披针形,基部边缘纤毛状的鳞片,先端延伸成鞭状,顶端有芽胞能萌发新植株。孢子囊群通常位于羽片上侧边缘成一行,有时下侧也有;囊群盖大,圆形,全缘,盾状。

生长环境

出现于石灰岩地区,生在阴面干燥的石灰岩上,垂直分布海拔2300米以下。

鞭叶耳蕨喜阴湿,对土壤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因其分布地域广、适应能力强,株形小、叶片密集丛生、排列整齐。

分布范围

产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宁夏(径源)、山东、浙江(临安、昌化)、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俄罗斯远东地区、日本、朝鲜半岛也有分布。

主要价值

药材名称:鞭叶耳蕨

别名:华北耳蕨

来源:为鳞毛蕨科植物鞭叶耳蕨的全草。

类别:

采制:全年均可采收。挖出后洗净,鲜用或晒干。

性味归经:苦;寒入心、肝、大肠三经

功效:清热解毒

主治:主乳痈;疖肿;肠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附方:

①治水肿:岩虱子二两,煨水服。②治乳痈,黄水疮:岩虱子研宋敷患处。

选方:

①治水肿:岩虱子二两,煨水服。

②治乳痈,黄水疮:岩虱子研末敷患处。

园林用途

可能引种成为小型盆栽喜阴观叶植物,或栽种在院中阴湿润的山石间及水边。

相关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