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花谱 > 植物品种

野黍

花公子优质养花男
2022-08-23 13:32:59 发布于蓝妖花园

重点介绍野黍品种,让您了解更多有关野黍的生长特性及分布范围。

Eriochloavillosa(Thunb.)Kunth,又称拉拉草、唤猪草。禾本科,野黍属。一年生草本。多生于水湿地。

野黍的属性介绍

拉丁名:Eriochloavillosa(Thunb.)Kunth

别名:拉拉草(植物名录),唤猪草(种子植物名称)

门:被子植物门

纲:单子叶植物纲

亚纲:合瓣花亚纲

目:禾本科[2]

科:禾本科

种:野黍

亚科:黍亚科

族:黍族

属:野黍属

类型:草本类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秆直立,基部分枝,稍倾斜,高30-100厘米。叶鞘无毛或被毛或鞘缘一侧被毛,松弛包茎,节具髭毛;叶舌具长约1毫米纤毛;叶片扁平,长5-25厘米,宽5-15毫米,表面具微毛,背面光滑,边缘粗糙。圆锥花序狭长,长7-15厘米,由4-8枚总状花序组成;总状花序长1.5-4厘米,密生柔毛,常排列于主轴之一侧;小穗卵状椭圆形,长4.5-5(-6)毫米;基盘长约0.6毫米;小穗柄极短,密生长柔毛;第一颖微小,短于或长于基盘;第二颖与第一外稃皆为膜质,等长于小穗,均被细毛,前者具5-7脉,后者具5脉;第二外稃革质,稍短于小穗,先端钝,具细点状皱纹;鳞被2,折叠,长约0.8毫米,具7脉;雄蕊3;花柱分离。颖果卵圆形,长约3毫米。染色体2n=54(Авдулов,1928)。花果期7-10月。

形态识别

一年生,秆高30~100厘米。叶片条状披针形,长5~25厘米,宽5~15毫米,边缘粗糙。圆锥花序狭长,长7~15厘米,由4~8枚总状花序组成;小穗卵状椭圆形,长4.5~6毫米;第一颖微小;第二颖与第一外稃皆为膜质。颖果卵圆形,长约3毫米。花果期7~10月。

生长环境:生于山坡和潮湿地区。

产地: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等地。

产地分布

我国2种,重庆1种,各区县广泛分布,海拔2000m以下。湿生植物。喜光、喜水,耐酸碱。生于耕地、田边、撂荒地及居民点、林缘。分布于中国各省区;朝鲜、日本、东南亚也有。成熟前,茎秆细软,适口性好,马、牛、羊喜食。可放牧,也可刈割调制干草。

产东北、华北、华东、华中、西南、华南等地区;生于山坡和潮湿地区。日本、印度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日本。

最低海拔:1700

生境:草地

植物价值

可作饲料、谷粒含淀粉,可食用。

野黍为可食用野生植物。

野黍曾是我们先民赖以充饥的野生谷类之一。在原始农业发展起来之后,其食用地位渐渐下降。但每逢农业遇到自然灾害而食物短缺之时,野黍仍成为补充食物的来源之一。这仅从明代文献记载亦可见一二:

朱橚《救荒本草》云:“野黍:生荒野中,科苗皆类家黍而茎叶细弱,穗甚瘦小,黍粒亦极细小。味甜,性微温。救饥,采子舂去粗糠,或捣或磨面,蒸糕食,甚甜。”

鲍山《野菜博录》亦云:“野黍:生荒野中……食法:采子,舂去粗糠,或磨面蒸糕食。”

现代文献中也有记载其可入食者。如:

《中国植物志》第十卷:“可作饲料,谷粒含淀粉,可食用。”

在食物丰富的时代,野黍以其产量太低而失去了商品价值。但其对发展新食物物种的作用还是不可低估的。

相关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