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花谱 > 植物品种

茼麻

花公子优质养花男
2022-07-25 13:35:48 发布于蓝妖花园

重点介绍茼麻品种,让您了解更多有关茼麻的生长特性及分布范围。

苘麻(AbutilontheophrastiMedic)属锦葵科苘麻属,是一年生亚灌木草本植物。又名白麻,通称青麻、野麻、野苎麻、八角乌、孔麻。果实也有叫麻果的。植物的茎皮纤维可以制作麻绳、麻包、麻袋。种子(苘麻子)、全草及根入中药,种子入蒙药。全国各地都有野生或栽培;广布世界各地。

茼麻的属性介绍

拉丁名:AbutilontheophrastiMedic

别名:磨盘草、青麻、葵子、白麻、野麻、八角乌、孔麻、野苎麻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五桠果亚纲

目:锦葵目

科:锦葵科

种:苘麻

亚科:姜花亚科

族:锦葵族

属:苘麻属

类型:草本类

形状特征

直立半灌木,高0.5-2米,基部木质化;茎黄绿色,有条纹;小枝倾向茎的中轴,幼嫩部分与苞片、小苞片、花梗、花萼的外面均被灰褐色柔毛,尤其在花梗及花萼外面为密。叶坚纸质,互生,稀在茎的上部对生,线形至线状披针形,长1.5-3.5厘米,宽0.3-0.8厘米(最小的0.8×0.15厘米,最大的4.5×0.8厘米),先端渐尖,狭成急尖头,基部楔形,边缘具细牙齿,表面具颗粒状突起;中脉在叶背略为隆起,侧脉每边约15条左右,幼嫩时不明显;叶柄长2-5毫米。圆锥状的聚伞花序一至多歧,顶生;苞片及小苞片披针形,长约3毫米,宽约1毫米;花梗老时向下弯曲,长5-7毫米;花萼5裂,下部合生,内无腺体,裂片卵圆状三角形,长约1.5毫米,宽约1毫米;花冠骨盆状,粉红色,长达1.5厘米,直径1.5厘米,稀达2厘米,裂片5枚,每裂片有三条深紫色条纹,宽三角形,先端钝或圆形,长约4.5毫米,宽约5毫米;副花冠着生在花冠筒的基部,裂片5枚,三角形,基部合生,上部离生,先端长渐尖凸起;雄蕊5枚,与副花冠裂片互生,花丝短,被茸毛,花药箭头状,先端急尖,基部具耳,耳基部紧接或重叠;花盘肉质环状,高及子房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子房半下位,由2枚离生心皮所组成,基部埋藏于花托中,花柱圆柱状,柱头顶端钝,2裂,基部盘状。蓇葖2枚,平行或略为叉生,倒垂,长17-24.5厘米,直径3-4毫米,外果皮灰褐色,有细纵纹;种子红褐色,长圆形,长2-3毫米,顶端具一簇白色绢质种毛;种毛长约2厘米。花期4-9月(盛开期6、7月),果期7-12月(成熟期9、10月)。

生长环境

主要野生在盐碱荒地和河流两岸冲积地及湖泊田水周围

分布范围

中国除青藏高原外,均有野生。

主要价值

麻类作物之一,种子含脂肪油15%~25%,叶含芸香苷0.1%,种子入药,可利尿、通乳;全草入药,可解毒祛风。

病情防治

病害介绍

苘麻霜霉病的寄主植物主要是苘麻,是苘麻的重要病害之一。从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病,产生褐色斑,病斑多时可融合成大病斑,致叶片提早干枯或脱落,降低产量和纤维品质。该病分布于东北、华北、江苏、四川、河南等植麻区。

危害症状

苘麻从苗期至成熟期均可发病,幼麻叶片染病,初生多角形或椭圆形黄绿色斑,略隆起呈水渍状,后变为褐绿色,并在相应的叶背病斑上长出白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成株叶片染病。初病斑不大明显,后扩展为不规则褐斑,背面产生灰白色霉,病斑多时可融合成大病斑,致叶片提早干枯或脱落。

病虫形态

苘麻霜霉病的病原菌称苘麻轴霜霉,属鞭毛菌亚门真菌。孢囊梗无色,2~3根成束从气孔伸出,2~4次单轴分枝,分枝与主枝成直角,分枝顶端钝平。孢子囊卵形至椭圆形,单胞无色,顶端具乳头状突起,大小23~32×19~27(μm),条件适宜时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后期在病组织中产生卵孢子,球形,大小19~29μm。

发生规律

苘麻霜霉病的病原菌以卵孢子在病组织中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卵孢子萌发产生芽孢囊,然后再产生游动孢子,借雨水溅射到叶片上,产生芽管从叶背气孔侵入,进行初侵染,以后病部不断产生游动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致病情不断扩大。低温多雨利其发病;栽植过密、地势低洼、偏施过施氮肥发病重。

防治方法

(1)选无病地区或田块种植,增施有机肥,冬前进行深翻,采用配方施用技术,注意氮磷钾结合,做到合理密植。(2)发病初期及时喷洒80%喷克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40%大富丹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90%乙膦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杜邦克露或72%克霜氰或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对上述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地区,改用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900~1000倍液。

相关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