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花谱 > 植物品种

尾瓣舌唇兰

花公子优质养花男
2022-08-15 14:54:32 发布于蓝妖花园

重点介绍尾瓣舌唇兰品种,让您了解更多有关尾瓣舌唇兰的生长特性及分布范围。

尾瓣舌唇兰的属性介绍

类型:草本类

尾瓣舌唇兰(拉丁名:PlatantheramandarinorumReichb.f.),别名双肾草,多年生草本。尾瓣舌唇兰属于陆生兰,高18~45cm,具数个卵状块茎,茎直立;叶1(3)片,长圆形或条状披针形,急尖。总状花序疏生,花7~20朵,花瓣淡黄色,镰刀形,唇瓣舌状条形,距反曲,丝状。分布广泛而零星,生于海拔600~1700m处的山坡林下或草丛中。

尾瓣舌唇兰形态特征

植株高18––45厘米。根状茎指状或膨大呈纺锤形,肉质,粗5––6毫米。茎直立,细长,下部具1(––2)枚大叶,大叶之上具2––4枚小的苞片状披针形的小叶。

大叶片椭圆形、长圆形,少为线状披针形,向上伸展,长5—10厘米,宽1.5––2.5厘米,先端急尖,基部成抱茎的鞘。

总状花序具7––20余朵较疏生的花,长6––22厘米;花苞片披针形,长10––16毫米,最下部的与子房等长或较长;子房圆柱状纺锤形,扭转,稍.弓曲,无毛,连花梗长10––14毫米;花黄绿色;中萼片宽卵形至心形,凹陷,长4––4.5毫米,宽3––4毫米,先端钝或圆钝,基部具3脉,有时中部具5脉;侧萼片反折,偏斜,长圆状披针形至宽披针形,长6.5––7毫米,宽2––3毫米,先端钝,具3脉;

花瓣淡黄色,长5––6毫米,下半部为斜卵形,宽2.8—3.2毫米,上半部骤狭成线形,尾状,增厚,向外张开,不与中萼片靠合,基部具3脉,有时中部具4脉;唇瓣淡黄色,下垂,披针形至舌状披针形,长7—8毫米,宽约1毫米,先端钝;距细圆筒状,长2—3厘米,向后斜伸,有时多少向上举;药室叉开,药隔宽,宽2––3毫米,顶部微凹;花粉团椭圆形,具长的柄和近圆形的粘盘;退化雄蕊2个,显著;蕊喙宽正三角形;柱头1个,凹陷,位于蕊喙之下穴内。

花期

花期4–––6月。

产地分布

产于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东北部)。生于海拔300––2100米的山坡林下或草地。朝鲜半岛、日本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福建。

栽培繁殖

【湿度】:栽培基质长期处于潮湿状态,尾瓣舌唇兰的根就会腐烂,叶子变黄,严重的会死亡。应掌握见干见湿的原则。如浇水后水苔长期过湿,可把植株脱下,露在空气中,待植株稍干后再把植株重新栽培。用加湿器增加空气湿度最好,也可以用喷雾器向叶面喷洒细雾,但要注意,不要将水雾喷到花朵上。春天是尾瓣舌唇兰生长最旺盛的时期,应及时补水。

【施肥】:尾瓣舌唇兰除了需要氮、磷、钾外,还需要其它元素,故宜选用养分全面的肥料,如兰花专用肥料、鱼肥、复合化肥等。春天一般施1000倍的液体肥料,开花时不施肥。花期过后,株基长出新根时才开始继续施用液体肥料,每7天1次。春末新叶长出后少量施用油渣和骨粉混合成的固体有机肥。夏季施1500-2000倍的液体肥,每7天1次。秋季继续施用1000倍的液体肥料,每7天1次,直到10月上旬为止。

【移栽】:对下叶掉落、生长衰退的尾瓣舌唇兰均需移栽。通常2-3年移栽1次。在移栽前7天左右停止施肥、灌水、新鲜水苔要经过一定时间浸泡或消毒,脱水至八成干后方能用于移栽使用。移栽时,将植株完好地拔出,但不要伤及根部。移栽后半个月内,要把尾瓣舌唇兰放置在温度高的半阴处,不宜立即灌水或施肥,而是先喷1次杀菌剂。大约7天后,新根开始长出时,才可以用低浓度的肥水灌透1次,以后进行正常化管理。

【病虫害防治】:尾瓣舌唇兰的防病工作是经常性的工作,如栽培环境通风良好,植料、空气湿度适宜,定期喷洒波尔多液、百菌清、好生灵等药防病。灰霉病、炭疽病、白绢病等真菌性病害,可施用甲基托布津、多菌灵、锌锰乃浦、炭疽立克等药剂防治。细菌性软腐病,可施用农用链霉素等药剂防治。蓟马、介壳虫、螨类等,可喷速扑杀、氧化乐果等防治。蝶蛾幼虫喷万灵、敌敌畏、杀虫环等防治。

相关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