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花谱 > 植物品种

苣荬菜

花公子优质养花男
2022-07-18 19:49:40 发布于蓝妖花园

重点介绍苣荬菜品种,让您了解更多有关苣荬菜的生长特性及分布范围。

苣荬菜的属性介绍

类型:草本类

苣荬菜[qǔmǎicài],为桔梗目菊科植物,多年生草本,全株有乳汁。茎直立,高30~80厘米。地下根状茎匍匐,多数须根著生。。苣荬菜又名败酱草(北方地区名),黑龙江地区又名小蓟,山东地区也有称作苦苣菜、取麻菜、曲曲芽,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北、华北、东北等地,系野生于海拔200米—2300米的荒山坡地、海滩、路旁等地。能食用,东北食用多为蘸酱;西北食用多为包子、饺子馅,拌面或加工酸菜;华北食用多为凉拌、和面蒸食。

近年来,由于苣荬菜的保健功能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山东各地已开始进行人工种植。又由于苣荬菜耐盐碱的特性,在滨海及内陆盐碱地区均有大规模的栽培。其越冬栽培可于春节及早春蔬菜淡季上市,商品价值较高。苣荬菜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利湿、消肿排脓、祛瘀止痛、补虚止咳的功效。能治疗贫血病、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促进生长发育和消暑保健有较好的作用。

苣荬菜

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

合瓣花亚纲Sympetalae

桔梗目Campanulales

菊科Compositae

舌状花亚科Cichorioideae

菊苣族Lactuceae

莴苣亚族Lactucinae

苦苣菜属Sonchus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垂直直伸,多少有根状茎。茎直立,高30-150厘米,有细条纹,上部或顶部有伞房状花序分枝,花序分枝与花序梗被稠密的头状具柄的腺毛。基生叶多数,与中下部茎叶全形倒披针形或长椭圆形,羽状或倒向羽状深裂、半裂或浅裂,全长6-24厘米,高1.5-6厘米,侧裂片2-5对,偏斜半椭圆形、椭圆形、卵形、偏斜卵形、偏斜三角形、半圆形或耳状,顶裂片稍大,长卵形、椭圆形或长卵状椭圆形;全部叶裂片边缘有小锯齿或无锯齿而有小尖头;上部茎叶及接花序分枝下部的叶披针形或线钻形,小或极小;全部叶基部渐窄成长或短翼柄,但中部以上茎叶无柄,基部圆耳状扩大半抱茎,顶端急尖、短渐尖或钝,两面光滑无毛。头状花序在茎枝顶端排成伞房状花序。总苞钟状,长1-1-5厘米,宽0.8-1厘米,基部有稀疏或稍稠密的长或短绒毛。总苞片3层,外层披针形,长4-6毫米,宽1-1.5毫米,中内层披针形,长达1.5厘米,宽3毫米;全部总苞片顶端长渐尖,外面沿中脉有1行头状具柄的腺毛。舌状小花多数,黄色。瘦果稍压扁,长椭圆形,长3.7-4毫米,宽0.8-1毫米,每面有5条细肋,肋间有横皱纹。冠毛白色,长1.5厘米,柔软,彼此纠缠,基部连合成环。花果期1-9月。

产地分布

分布陕西(沔县)、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塔城)、福建(连城)、湖北(竹溪)、湖南(龙山)、广西(百色)、四川(南川、泸定、峨眉、成都)、云南(昆明)、贵州(平坝、望谟)、西藏(察隅、聂拉木)。生于山坡草地、林间草地、潮湿地或近水旁、村边或河边砾石滩,海拔300-2300米。几遍全球分布。

保健价值

苣荬菜民间食用已有2000多年历史。《诗经·邺风·谷风》中有“谁谓荼(苣荬菜)苦,其味如荠”之说,其吃法多种多样,可凉拌、做汤、沾酱生食、炒食或做饺子包子馅,或加工酸菜或制成消暑饮料。味道独特,苦中有甜,甜中有香。

苣荬菜性寒味苦,有助于治消热解毒、凉血、利湿、消肿排脓、祛瘀止痛、补虚止咳的功效。生食可更有效地发挥其保健功能。

药用价值

苣荬菜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利湿、消肿排脓、祛瘀止痛、补虚止咳的功效。对预防和治疗贫血病、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促进生长发育和消暑保健有较好的作用。苦菜水煎浓缩乙醇提取液,对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急性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都有抑制作用。

相关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