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花谱 > 植物品种

通奶草

花公子优质养花男
2022-09-15 18:53:10 发布于蓝妖花园

重点介绍通奶草品种,让您了解更多有关通奶草的生长特性及分布范围。

通奶草为大戟科大戟属的植物。分布于热带、台湾岛、亚热带以及中国大陆的海南、江西、四川、贵州、湖南、广西、广东、云南等地,生长于海拔30米至2,100米的地区,常生长在灌丛、旷野荒地、路旁或田间,目前已由人工引种栽培。

通奶草的属性介绍

拉丁名:EuphorbiahypericifoliaL

别名:小米口袋、甜地丁、莎勒吉日、响响米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蔷薇亚纲

目:大戟目

科:大戟科

种:通奶草

亚科:大戟亚科

族:大戟族

属:大戟属

类型:草本类

形态特征

通奶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一年生草本,长达15厘米,折断有白色乳汁。茎纤细,匍匐,多分枝,通常红色,稍被毛。单叶对生,有短柄,叶片卵圆形至矩圆形,长4~8毫米,宽3~4毫米,先端圆钝,基部偏斜,边缘有极细锯齿。夏日开淡紫色花,花单性,同株。杯状伞花序单生或少数稀疏簇生于叶腋内;总苞陀螺状,顶端5裂,裂片内面被贴伏的短柔毛;腺体4,漏斗状,有短柄及极小的白色花瓣状附属物;子房3室,花柱2,离生且顶端2裂。朔果卵状三角形,有短柔毛。

《*辞典》

一年生草本,含白色乳汁。茎匍匐,多分枝,稍被毛,高不及15厘米,通常红色。叶对生,椭圆形至矩圆形,长4~6毫米,很少达8毫米,宽2~4毫米,先端钝,基部偏斜而截头状,边缘有极小的锯齿,上面深绿色,下面浅绿带灰白色;叶柄甚短;托叶细小,生于叶柄基侧。杯状花序单生或少数聚伞状排列于叶腋;几无柄;总苞陀螺状,淡紫色,长约1毫米;腺体4,漏斗状;花单性,无花被;雌雄花同生于总苞内;雄花多数,只具雄蕊1;雌花1,生于花序中央,子房3室,花柱2,离生且顶端2裂。蒴果有毛,卵状三棱形,长1.5毫米许。种子有纵沟纹5~6条。花期夏季。

《中线植物志》

一年生草本,根纤细,长10-15厘米,直径2-3.5毫米,常不分枝,少数由末端分枝。茎直立,自基部分枝或不分枝,高15-30厘米,直径1-3毫米,无毛或被少许短柔毛。叶对生,狭长圆形或倒卵形,长1-2.5厘米,宽4-8毫米,先端钝或圆,基部圆形,通常偏斜,不对称,边缘全缘或基部以上具细锯齿,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有时略带紫红色,两面被稀疏的柔毛,或上面的毛早脱落;叶柄极短,长1一2毫米;托叶三角形,分离或合生。苞叶2枚,与茎生叶同形。花序数个簇生于叶腋或枝顶,每个花序基部具纤细的柄,柄长3-5毫米;总苞陀螺状,高与直径各约1毫米或稍大;边缘5裂,裂片卵状三角形;腺体4,边缘具白色或淡粉色附属物。雄花数枚,微伸出总苞外;雌花1枚,子房柄长于总苞;子房三棱状,无毛;花柱3,分离;柱头2浅裂。蒴果三棱状,长约1.5毫米,直径约2毫米,无毛,成熟时分裂为3个分果爿。种子卵棱状,长约1.2毫米,直径约0.8毫米,每个棱面具数个皱纹,无种阜。花果期8-12月。

分布范围

通奶草产于长江以南的江西、台湾、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和云南;近年在我国北京发现逸为野生的现象。广布于世界热带和亚热带。模式标本采自东印度。

国内分布:产于长江以南的江西、台湾、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和云南。

国外分布:广布于世界热带和亚热带。

湖北分布:巴东,黄石,武汉

生长环境

生于旷野荒地,路旁,灌丛及田间。

生于荒地、路旁。可能为逸生。

海拔:生于旷野荒地,路旁,灌丛及田间。

最低海拔:以下

最高海拔:800

生境:山坡路旁、田野草丛中

是否栽培:野生

主要价值

性味:微酸、涩,微凉。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收敛止痒。细菌性痢疾,肠炎腹泻,痔疮出血;外用治湿疹,过敏性皮炎,皮肤瘙痒。

用法用量:0.5~1两;外用适量,鲜品煎水熏洗患处。

附方:1、细菌性痢疾:小飞扬草0.5~1两。水煎,2次分服。

2、小儿腹泻:小飞扬草1斤,番石榴叶、山大颜各半斤,加水3000毫升,煎成2000毫升。每次服20~30毫升,每日3~4次。重度脱水者要适当输液。

相关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