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花谱 > 植物品种

捧心兰

花公子优质养花男
2022-08-21 09:47:36 发布于蓝妖花园

重点介绍捧心兰品种,让您了解更多有关捧心兰的生长特性及分布范围。

捧心兰又称薄叶兰,是兰科捧心兰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朵大,有蜡质,花期持久,花型呈现三角形,而且有迷人的香味。捧心兰栖息地属于中高海拔地区,夜间偶有薄雾,故被认为属于低光照植物。捧心兰原生种在冬季干旱时间会落叶,春天长出新芽后,从假球茎之基部长出无节之花梗,顶端通常著花一朵(一支一朵),花期为春末夏初,每朵花可维持1~4星期,由于花瓣很容易损伤,故尚未供作切花用。

捧心兰的属性介绍

拉丁名:Lycaste

别名:薄叶兰

门:被子植物门

纲:单子叶植物纲

亚纲:百合亚纲

目:微子目

科:兰科

种:翠雀

亚科:金莲花亚科

族:翠雀族

属:兰属

类型:草本类

形态特征

捧心兰假鳞茎肥大,近卵形,顶端生数枚叶,叶大而薄,叶具折扇状脉。通常捧心兰属可分为两群,一群为常绿型,花梗由带有叶片的假鳞茎抽生而出.另一群为落叶型,花梗由已落叶的假鳞茎基部生出。通常一茎能一朵接一朵地开出美丽的花,花色有淡红、白色、黄色、绿色、橙色、粉红色及复色带斑纹等。花期多为春末夏初,每朵花的寿命可维持1~4周。

通常一个假球茎约有二至四片薄而宽软,叶片长椭圆型,黄色的捧心兰原生种在冬季干旱时会落叶,春天长出新芽后,从假球茎之基部长出无节之花梗,顶端通常着花一朵,其花型独特优美,三片花萼宽大且呈正三角型分张,中间花瓣稍为微卷合拢。花期为春末夏初,每朵花可维持1~4星期,由于花瓣很容易损伤,故尚未供作切花用,主要花色为黄、粉红、绿、橙、白及棕色带斑纹等。

生长环境

大多属凉性之温带兰,有些品种在夜间能度过霜害,但通常最适宜的温度为冬季休眠期,日间为摄氏18~21度,夜间最少能维持在摄氏10~15度,夏天成长期:日间之温度最好不要超过摄氏30度,且要适度的遮荫,栽培材料以微酸性之混合植材(PH4~6),如水草、泥碳土或细蛇木屑(或者火山岩)。刚换盆后,因处休养期间,不可浇水过多,保持稍为湿润即可,但空中之湿度夜间可提高至100%,日间降至45~55%,植材过湿,将会引起假球茎腐烂,进而危害整盆兰株。

分布范围

捧心兰属又称蔼叶兰属,全属约有野生原种25个,原产于中、南美洲的热带高原的山地雨林中。臂生于树或石上。除7野生原种土外,当今人工培育的捧心多些花大色艳的人工杂交品种。主要原产地为从秘鲁到墨西哥之南北半球之间,海拔500至2500米的山区林间成岩缝里。

捧心兰(Lycaste)原生于中南美洲多雾的森林之中,属于群聚的附生植物,常附着于树上或岩石表面,大约有30~50种,地理分布从中美洲的墨西哥延伸到南美洲的玻利维亚和巴西。其花朵大、有蜡质、花期持久,花型呈现艳丽的三角形。有些具迷人的芳香,特殊宽广肥大的假球茎,皱折的叶子,而大部分属于中大型植株,拥有大型花朵,小型花仅属少数。栖息地属于中高海拔地区,夜间偶有薄雾,故被认为属于低光照植物。

栽培方法

捧心兰繁殖方法以种子播种为主,经无菌播种后移出栽培,瓶苗驯化至幼苗假球茎肥大前,植株生长势弱,易受环境影响而死亡,故须小心照顾。无性繁殖方面,因易受菌类污染,目前尚无法以组织培养方式大量繁殖。

栽培介质

栽培介质选用较细的树皮有利于捧心兰生长和介质水分保持,一般适用于东亚兰的栽培介质,即可适用于捧心兰。不同品种有其最适合的栽培介质,落叶性的品种需要较粗的栽培介质,有利于植株冬天休眠时保持干燥,通常使用0.7~1.5cm的树皮较适合。常绿性的品种因需要保持稳定的湿度,才有利根部生长,故需选择较细的栽培介质,大小约小于0.5cm之树皮,如果加入少量的水苔将更适合生长。使用水苔时须特别注意,不可使用大量肥料,否则会产生盐类累积问题。使用的树皮需浸泡在含有少量肥料的水中(特别是氮肥),使用前再晾干,也可混合一些浮石、矿渣、保力龙等与松树皮一起利用,通常在盆的底部1╱3放入较大的树皮、浮石、破碎的素烧盆碎片有利于排水,上面放入一般栽培介质。树皮的有效期最长为2~3年,而后树皮逐渐被分解成较小颗粒而渐渐不适合用于栽培。

组培瓶苗

瓶苗的驯化需注意几个事项,通常春天移植存活率最高,而且须瓶苗假球茎形成时植株方可移出,若假球茎尚未形成,即使植株已生长至瓶口,也不可贸然移出。窄口培养瓶移苗,可用报纸包裹培养瓶外部,再用榔头敲破,宽口培养瓶则可直接移出。植株取出后洗掉附着的培养基或浸入稀释之杀菌剂中(杀菌剂可防止瓶苗移出过程时所造成之细菌感染问题)。浸泡杀菌剂后的植株放于纸上阴干,可单株种植于盆中或选择同样大小植株,多株种于一个盆子或塑料篮中,栽培介质选择适当大小之树皮或水苔,为保持水分及根部空气流通,水苔种植的介质密度要较松,此为盆苗移出后能否存活的重要关键。移出之瓶苗需保持适当的温度和遮阴,刚开始可以用塑料瓶、塑料袋或塑料网覆盖来增加湿度,一旦植株开始成长即可移去覆盖物,以增加空气流通并施予少量肥料。实生组培苗移出时,根长且细又常常纠结在一起,初期应一丛一丛地种植在10cm的盆子中,下半部填满较大的树皮,上半部填充较细的树皮,填至距盆口约2.5cm处,植株不可种得太深,刚好覆盖至根部即可,且注意不可超过假球茎,并培养于潮湿、空气流通、低光照的环境中,直到假球茎成长至2.5~5cm高再分离植株,分别种于较小盆中。捧心兰小苗也可种植在混有泥炭土、浮石、砂及真珠石的介质中,配合施用缓效性奥妙肥,并在介质上方铺盖一层具有保湿的覆盖物,始能保持介质在最大含水量,如施予重肥应每隔几个星期用大量水清洗避免盐类累积。

上盆

落叶性捧心兰在冬天环境干燥时,根暴露在树皮表面上,所以需要较粗的栽培介质和较小的栽培容器,有利于根深入盆中;常绿性捧心兰则需选择能让植株生长2~3年的适当容器和较细的栽培介质,因为此类捧心兰不适合经常换盆,且介质需选择考虑吸水性、排水性良好和不易分解的资材。素烧盆或塑料盆都可种植捧心兰,虽然素烧盆底部有较大的排水孔,但塑料盆亦有许多额外的排水孔,能有效排水。春天新芽长至10~15cm时,新根开始成长,此时应尽早换盆,换盆时机约在早春至初夏,注意不要拖延至盛夏,换盆时须小心移动植株,去除旧栽培介质和坏死的根,再割开相连的根茎即可分别种植,并注意所有使用的器具都应消毒。栽培介质装填松紧适中,假如植株所留根系不多,可利用支柱来固定植株。假球茎应种植在盆缘下方1~1.5cm处,再以适量之栽培介质填充至根茎表面,须特别注意温度、湿度及遮阴,直到新根开始成长。

没有生育活性的老球茎可将其丢弃,尚有活力之老球茎可将其种在较小的盆子或用水苔包裹置于密闭塑料袋中,几个星期后,许多老球茎会开始长出新根,长新根者可移植至较小的盆子种植,新移植的植株至少需长至3个假球茎才能开花,所以在分株种植时,每盆假球茎数最好不要低于2个。要成功栽培捧心兰至开花的关键在于肥大的假球茎,在不良的栽培环境下,假球茎生长会受到限制,反之则生长快速且丰满肥大。若从植株上方浇水及缺乏空气流动,可能会造成皱状薄叶并产生斑点,严重的斑点可能是根部受到伤害。大部分品种在越冬时都会落叶,所以当假球茎成熟或开花时,生育不佳的叶片即可除去。在落叶性捧心兰之特性上,于热带地区5~11月的雨季时生长快速,之后则会进入2~5月的生长迟缓期,此时植株开始进入休眠,叶片通常会掉落。捧心兰于8~12月时,花开始成长,新芽随之萌发。许多捧心兰被带离栖息地,栽培在不同于原生地的环境中,造成捧心兰于周年皆可开花,而在栽培环境中,干湿的控制比光强度重要,其中之生理特性仍有待研究。

光度

光度需求因品种而异,光度太强会使叶面晒伤或呈现偏黄,太弱则会造成植株开花减少或呈现暗绿,正常叶片应为亮丽的绿色带微黄。落叶性品种之光度需求约为2000~4000呎烛光或生长在50~70%遮光环境,假球茎成长期间需有较强的光照;常绿性品种之光强度需求较低,约1500~2000呎烛光或栽培在遮光60~80%的环境下。捧心兰的叶子大且薄,很容易受到晒伤,故在春、夏、秋季必须进行遮光,并栽培在空气流通和高湿度的玻璃温室中,在夏天时通常用中度遮阴,其它时间用轻度遮阴。当环境空气流通和湿度控制良好,在不被晒伤的情况下,光强度越高成长越快,花开越多。

温度和湿度

许多来自低海拔地区的品种,例如L.campbellii、L.powellii、L.ciliatavar.rossyi.,其温度需求较高,超过18~20℃,栽培环境类似蝴蝶兰。落叶性捧心兰原生于中海拔有季风的山麓,温度需求适中,能忍受的温度范围较大,约在10~35℃之间,栽培环境类似嘉德利雅兰。落叶性捧心兰在春夏生长高峰期时,需注意湿度和高温的控制,冬季为休眠期,低温不会造成伤害;常绿性捧心兰主要来自较高海拔地区,需要有较低温的环境,夜温11~15℃,日温18~25℃,在成长阶段,最高温不能超过27℃,虽然偶尔温度超过27℃不会出现伤害,但仍需要尽量避免。湿度方面,捧心兰喜欢生长在50~70%潮湿的环境当中,栽培在温室内的捧心兰,通常无法提供类似的自然环境,但流动的空气有助于生长,所以利用内循环风扇使叶面空气流通,有利于捧心兰栽培。

水分与肥料

冬季是落叶性捧心兰的休眠期,仅需要少量的水或水气来避免假球茎枯萎,而春季接触到温暖潮湿的环境则会开始生长。常绿性捧心兰需长年保持潮湿,随季节的改变去调整浇水的频率。捧心兰新芽初成长时,其构造很像一条管子,顶端很容易积水,此时切勿从上面浇水,由于顶端积水若遇到气温回升,则很容易在新芽成长过程中发生腐烂。高海拔的捧心兰对盐类非常敏感,假如担心水中含盐量过高,则应先经去盐类处理后再使用,或可用雨水或每隔一段时间大量浇水,以减少栽培介质盐类累积之伤害。捧心兰小苗生长势弱,如用水苔栽培需注意水分的供给,水苔完全干燥后不易吸水,使用自动喷灌易造成太潮湿或干湿不均,因此若以水苔栽培宜用人工浇水并配合液肥供给,利用树皮栽培者因排水性佳,可使用自动喷灌系统。

捧心兰在夏天生长活力旺盛时,需规律地提供较多肥料,可施用N-P-K比例为30-10-10之肥料。秋天假球茎肥大,应减少氮肥施用,可改用N-P-K比例为10-30-20之肥料,以促进花芽的形成(有些品种在栽培过程中可以施予重肥或大量有机肥,而缓效性肥料亦可)。总之,肥料的使用与植物生长速率有关,通常在春天时需施用氮肥比例较高之肥料,但若为长年施用,氮、磷、钾等比例之肥料亦可,少量多次也是不错的施肥方式;如果考虑施用重肥,则必须确保栽培介质能保持湿润,但如果栽培介质的盐类累积已达到危害浓度,则栽培介质应保持较干燥。因为介质中所保存之水分会含有相当高的盐类,易造成根部的伤害,可利用毛细管水技术以底部吸水或滴灌方式等方法提供植物水分,那么盐类就不会继续累积,可克服盐类累积之危害。

小苗时的施肥方式通常以液肥或缓效性肥料为主,因为小苗所用之栽培介质少,而有机肥体积大,施用不方便,且小苗生长势弱,若施用未完全腐熟的有机肥,易感染病虫害;大苗或开花株则可施予大量有机肥,有机肥富含有机质,利于植物生长,且不会有肥伤问题。

病虫害防治

通常捧心兰虫害与病害较少,杀虫剂与杀菌剂偶尔喷洒即可,管理方法可依照一般兰花之栽培模式,但必须注意部分农药对捧心兰的皱状薄叶可能会造成伤害,尤其是系统性农药。故新农药使用,需先对少数植株做测试,观察无不良反应后才可全面使用。一般较常见的虫害是蚜虫和介壳虫,量少时可用棉花沾酒精去除,大面积危害时才喷杀虫剂。

主要品种

通常将捧心兰区分为两群,一群为常绿型花梗由带有叶片的假球茎抽出,如Lycasteskinneri,主要生长在海拔1500m以上,有微风且潮湿冷凉的地区;另一群为落叶型花梗由已落叶的假球茎抽出,约有10个品种,如L.tricolor、L.crinita、L.cruenta、L.campbellii、L.brevispatha、L.aromatica、L.deppei、L.consobrina、L.macrobulbon、L.lasioglossa,主要生长在干湿分明的中海拔地区,其特征是在冬天及早春时会有一段落叶休眠期,此时期只见隆起之假球茎及环绕在假球茎周围的花朵。

主要价值

花朵大,有蜡质,花期持久,花型呈现三角形,而且有迷人的香味。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相关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