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花谱 > 植物品种

广西土黄芪

花公子优质养花男
2022-04-03 19:13:01 发布于蓝妖花园

重点介绍广西土黄芪品种,让您了解更多有关广西土黄芪的生长特性及分布范围。

广西土黄芪(学名:Nograguangxiensis)为豆科土黄芪属下的一个种。

广西土黄芪的属性介绍

拉丁名:Nograguangxiensis

别名:臭菜(滇南),臭云实、草云实(豆科图说),“密果湖”、“哑咚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蔷薇亚纲

目:蔷薇目

科:豆科

种:台湾山黑豆

亚科:云实亚科

族:紫荆族

属:土黄芪属

类型:藤本类

形态特征

攀援草质藤本,全体疏被粗长毛。叶具单小叶;叶柄长1.5-3.5厘米;小叶纸质,两面粗糙,狭长圆形或长披针形,长12-19厘米,宽2.3-3厘米,先端渐尖或钝,基部圆或微心形,边缘略背卷;中脉粗壮,上面凸起,下面高隆起,侧脉9-15对,两而凸起,以50-60度角伸出,小脉网状,两面微凸;小叶柄长3-4毫米;小托叶钻状,与小叶柄近等长。总状花序腋生,长5-15厘米;不分枝或具1-2分枝;花具梗,单生或成对着生;苞片小,早落;小苞片2,卵状披针形;花萼长约7毫米,5裂;裂齿狭披针形,上面2齿与萼管等长,下面3齿稍长于萼管;花冠淡黄色,旗瓣阔椭圆形,长约10.5毫米,宽约8毫米,先端微凹,基部具2内弯的短耳,瓣柄长约2毫米;冀瓣倒卵状长圆形,长约9毫米,宽约4毫米,先端钝或圆,基部具尖长耳垂。瓣柄长约3毫米;龙骨瓣镰形,长约8毫米,宽约2.5毫米,背部弯拱且多少合生,先端略尖,基部无耳,瓣柄长约4毫米;花药宽长圆形,长约0.5毫米,背着;子房狭长圆形,稍扁,被粗长毛。花柱微弯,柱头小,头状。荚果狭长圆形或线形,压扁,长4.5-5厘米,宽5-6毫米,基部圆,先端具一长2-3毫米的尖喙,被疏长粗毛;种子6-8颗,圆形,长和宽约3毫米,黑褐色,光亮,具种阜。花期8月。

生长环境

典型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为喜冷高燥和光照充足、忌水捞和土壤黏重板结的深根植物,耐旱、耐寒,适宜生态环境为海拔800~1500米的高原草地、林缘、山地;年太阳总辐射每平方厘米110~140千焦,以每平方厘米130千焦最佳;年均气温-3~80C,最好2~40C;≥100C积温为-400C和380C;年降水量300~450毫米;土地要求土层深厚,有机质多,透水力强的砂质壤土,pH中性后微碱性,草原栗钙土或黄沙土均可。

黄芪种子吸水膨胀后,当地温达到60C即开始发芽,以20~250C发芽最快。生产上多在春季地温5~80C时播种,播后10~15天就可出苗。也可于夏季地温在20~250C时播种,播后仅需5~7天就可出苗。当幼苗出土后,根系吸收能力差,入土较浅,怕干旱,尤其旱风、高温和强光。小苗五出复叶出现以后,根瘤形成,吸收根显著增多。根系的水分、养分供应能力增强,叶面积扩大,光合作用增强,幼苗生长速度显著加快。从播种到开花前均为幼苗生长期。

多年生宿存的黄芪根每年地温5~80C时开始萌芽,100C以上陆续出土返青,并迅速生长,约30天即可达到正常株高,其后生长速度有减缓下来。一年生黄芪仅生有一个茎,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茎数相应增加,可多达10~20个。因此,生长多年的黄芪多呈丛生状态。黄芪茎较粗状,具棱槽,多分枝,常委绿色。

分布范围

产广西(天峨、蒙山)、云南东南部。生于山地路旁草丛中。模式标本采自天峨。

栽培技术

种植方法

采用种子繁殖方法2。1种子处理由于黄芪种子种皮坚硬不易透水,存在休眠状态,故必须以机械、物理或化学方法促使其发芽。

沸水催芽将选好的种子放入沸水中搅拌1min立即加入冷水,将水温调到40℃后浸泡2-4h时,将种子膨胀的部分捞出,未膨胀的种子再以40-50℃水浸泡到膨胀时捞出,加覆盖物闷12h,待萌动时播种。

机械损伤将种子用石碾快速碾数遍,使外种皮由棕黑色有光泽的变为灰棕色表皮粗糙时为度,以利种子吸水膨胀。亦可将种子拌入2倍的细砂揉搓,擦伤种皮时,即可带砂下种。

酸处理对老熟硬实的种子,可用70%-80%浓硫酸溶液浸泡3-5min,取出迅速置流水中冲洗半小时后播种,此法能破坏硬实种皮,发芽率达90%以上,但要慎用。播种采用直播方式。春播在“清明”前,秋播在“白露”前后。在垄上开沟8-10cm,施入三元素复合肥(N、P、K各15%)10kg做种肥,复土5cm,踩底格子后采用条播方式,把处理好的种子均匀撒入沟内,再复土3-5cm镇压一次即可。一般每667平方米用种量2-3kg。

间苗、定苗、补苗当苗高5-7cm时进行第一次间苗,通过2-3次间苗后,每隔8-10cm留壮苗1株。如遇缺棵,应小苗带土补植,也可重播催芽籽补苗。

中耕除草黄芪幼苗生长缓慢,不注意除草易造成草荒,因此,在苗高5cm左右时,要结合间苗及时进行中耕除草。第2次于苗高8-9cm,第3次于定苗后各进行中耕除草1次。第二年以后于5、6、9月各除草一次。

追肥黄芪喜肥,在生长第1、2年,每年结合中耕除草追一次肥,每667平方米追施腐熟人畜粪水1000kg或三元素复合肥(N、P、K各15%)7-8kg。第一年冬季枯苗后每667平方米施入厩肥2000kg加三元素复合肥(N、P、K各15%)10kg、饼肥150kg,混合拌匀后于行间开沟施入,施后培土防冻。打顶为了控制植株高度生长,减少养分的消耗,于7月底前进行打顶。可以增产。

留种采种

采收黄芪长到第3年便可以收获。收获过早,黄芪质量差;年久不收,极易黑心或木质化。采收一般在秋季植株枯萎时进行,也可在翌年春季尚未萌发前进行,因此时根生长充足,积累的有效成分含量高,黄芪产量高。采收时要深挖,不要伤根,防止挖断主根,影响药材产量与质量。南方多雨地区,为减少烂根损失,最好当年收获。留种选3年生以上(含3年)生长健壮、无病虫害地块作黄芪种子田。对种子田管理,在一般大田管理的基础上(切勿打掉花芽),于7月中旬增施一次磷肥、钾肥,每亩施过磷酸钙25千克,氯化钾10千克,促使花盛果多,籽粒饱满。结果种熟期间,如遇高温干旱,应及时灌水,降低种子硬实率,提高种子质量。黄芪种子的采收宜在8月果荚下垂黄熟,种子变褐色时立即进行,否则果荚开裂,种子散失,难以采收。因种子成熟期不一致,应随熟随采。若小面积留种,最好分期分批采收,并将成熟果穗逐个剪下,舍弃果穗先端未成熟的果实,留用中下部成熟的果荚。若大面积留种,可待田里70~80%果实成熟时一次采收。收后先将果枝倒挂阴干几天,使种子后熟,再晒干,脱粒、扬净、贮藏。

采收加工

一般2-3a采收,生长年限过久可产生黑心,影响品质。一般9月中下旬采收为佳。用工具小心挖取全根,避免碰伤外皮和断根,去净泥土,趁鲜切去芦头,修去须根,晒至半干,堆放1-2d,使其回潮,再摊开晾晒,反复晾晒,直至全干,将根理顺直,扎成小捆,即可供药用。质量以条粗、皱纹少、断面色黄白、粉性足,味甘者为佳。正常年份每667平方米可产干品300kg左右。为了保护好野生资源应适当限制采刨,采刨季节应在种子成熟落地之后,严禁采挖幼株。为了扩大资源应大力发展种植或者人工播植幼株,然后保持半野生状态,直到采收。

相关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