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花谱 > 植物品种

黄花胡椒

花公子优质养花男
2022-08-13 10:41:49 发布于蓝妖花园

重点介绍黄花胡椒品种,让您了解更多有关黄花胡椒的生长特性及分布范围。

黄花胡椒(学名:PiperflaviflorumC.DC.)是胡椒科,胡椒属藤本灌木;高可达10米,除花序轴外全部无毛;叶片硬纸质,椭圆形或卵状长圆形,顶端渐尖,基部钝,叶脉最上1对互生,网状脉明显;叶柄通常长约13毫米,叶鞘延长,花黄色,单性,雌雄异株,穗状花序。雄花序纤细,总花梗略长于叶柄;苞片倒卵形,花药肾形,花丝极短。果成熟期长可达18厘米;子房卵形,着生于花序轴的窝孔内,浆果球形,黄色,花期11月至翌年4月。生于寨旁或山谷沟边密林中,攀援于大树上,海拔540-1800米,该种全株可作酒药。

黄花胡椒的属性介绍

拉丁名:PiperflaviflorumC.DC.

别名:野芦子(勐腊),黄花野蒌(云南种子植物名录)。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原始花被亚纲

目:胡椒目

科:胡椒科

种:黄花胡椒

亚科:藨草亚科

族:胡椒属

属:胡椒亚属

类型:藤本类

形态特征

攀援藤本,高达10米许,除花序轴外全部无毛;枝有细纵棱,干时变褐色,直径2-3毫米。叶硬纸质,干时变苍黄色,有细腺点(放大镜下始见),椭圆形或卵状长圆形,长13-18厘米,宽4-8.5厘米,顶端渐尖,基部钝,两侧不等,枝端的叶基部两侧短狭而近相等,叶脉7条,最上1对互生,在叶片1/3处从中脉发出,弯拱上升,余者每边2条侧脉基出或近基出,网状脉明显;叶柄长10-22毫米,通常长约13毫米,基部不等侧时其两侧差距2-4毫米;叶鞘延长,常超过叶柄之半。

花黄色,单性,雌雄异株,聚集成与叶对生的穗状花序。雄花序纤细,于花期长14-21厘米,直径约2毫米,顶端狭;总花梗略长于叶柄;花序轴被硬毛,有蜂窠状窝孔;苞片倒卵形,干膜质,盾状,长和顶部宽度近相等约1毫米,腹面具粗短柄着生于窝孔的边缘上;雄蕊2枚,着生在窝孔内,花药肾形,花丝极短。雌花序长10-14厘米,近果成熟期长可达18厘米;总花梗和花序轴与雄花序的相同;苞片较厚,长约1.2毫米,直径约1毫米,苞片柄肉质,粗,几与苞片等大;子房卵形,着生于花序轴的窝孔内,但与花序轴分离,柱头通常3,少有4,线形。浆果球形,黄色,干后常皱缩,直径达4毫米。花期11月至翌年4月。

生长环境

气候土壤性喜高温、潮湿、静风的环境,年平均温度在19.5-26℃的地方均可正常生长和开花结果,24-28℃时生长最快,15℃时停止生长,2℃左右受严重冷害。以年雨量1500-2000毫米分布均匀为适宜,雨量太多或过于集中会引起瘟病的流行和水害的发生。以选结构良好、易于排水、土层深厚、较为肥沃、微酸性或中性的沙壤土种植为佳。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云南中南部(双柏经思茅至西双版纳)至西南部(盈江经耿马至沧源)。生于寨旁或山谷、沟边密林中,攀援于大树上,海拔540-1800米。模式标本采自云南思茅。

主要价值

全株可作酒药。【傣药】干谷林(西傣):藤茎治胃痛,皮癣《滇省志》。

繁殖方法

有插条繁殖和种子繁殖。生产上多采用插条繁殖,在1-3年生的优良母株上选健壮的主蔓做种苗,按常规方法扦插于苗床上,一般20天生根后可出圃定植。定植:于春、秋两季进行。定植时同时竖立石柱作攀援物。

栽培技术

整地选避风、平坦的地方全垦深耕,将育苗地起成平畦,大田则按株距2米挖深40-60厘米的穴,施足腐熟基肥,再覆土3-4厘米厚,待植。

田间管理:

⑴修剪整形,一般采用留蔓4-6条,剪蔓4-5次的整形法。

⑵绑蔓、摘花、摘叶,以促进植株健壮生长。

⑵施肥,对结果前植株,春季施迟效的有机肥和磷肥;正常生长期,勤施水肥,冬季增施钾肥。对结果时植株,萌芽期施辅助攻花肥,果实生长初期施攻果肥,果实发育期施养果肥,采果后施攻花肥。

⑷合理排灌、松土、培土、除草。

病虫防治

尤其是要注意胡椒瘟病、细菌性叶斑病、花叶病、根病等,一经发现,要分别以硫酸铜溶液、波尔多液、敌克松防治之。虫害以介壳虫类、蚜虫、线虫为常见,可用乐果、敌敌畏、马拉硫磷等喷洒进行防治。

相关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