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花谱 > 植物品种

白背绣球

花公子优质养花男
2022-03-22 18:29:37 发布于蓝妖花园

重点介绍白背绣球品种,让您了解更多有关白背绣球的生长特性及分布范围。

白背绣球(学名:HydrangeahypoglaucaRehd.):灌木,高1-3米;枝红褐色,无毛或被疏散粗伏毛,老后树皮呈薄片状剥落。叶纸质,卵形或长卵形,边缘有具短尖头的小锯齿,上面无毛,下面灰绿白色,无毛或近无毛。伞房状聚伞花序直径10-14厘米,顶端稍弯拱,分枝2-3,不育花直径2-4厘米;萼片4,白色;孕性花密集,萼筒钟状,花瓣白色,长卵形。蒴果卵球形,种子淡褐色,略扁,不连翅长约1毫米。花期6-7月,果期9-10月。

白背绣球的属性介绍

拉丁名:HydrangeahypoglaucaRehd.

别名:火炭毛、乌炭子、运药等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原始花被亚纲

目:蔷薇目

科:虎耳草科

种:白背绣球

亚科:绣球花亚科

族:绣球花族

属:绣球属

类型:落叶花灌木类

形态特征

白背绣球是灌木,高1-3米;枝红褐色,无毛或被疏散粗伏毛,老后树皮呈薄片状剥落。叶纸质,卵形或长卵形,长7-12厘米,宽2.8-6.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圆或略钝,边缘有具短尖头的小锯齿,齿尖向上,上面无毛或脉上有稀疏、紧贴的短粗毛,下面灰绿白色,有密集的颗粒状小腺体(在高倍放大镜下可见),无毛或近无毛,仅脉上密被紧贴短粗毛,脉腋间有时具髯毛;侧脉7-8对,直斜向上,近边缘稍弯拱,彼此以小横脉相连,并有支脉直达各个齿端,上面平坦,下面凸起,小脉纤细,网状,稠密,下面稍明显;叶柄纤细,长1.5-3厘米。

伞房状聚伞花序有或无总花梗,直径10-14厘米,顶端稍弯拱,分枝2-3,具多回分枝,疏被粗长伏毛;不育花直径2-4厘米;萼片4,少有3,阔卵形、倒卵形或扁圆形,稍不等大,长和宽1.1-2厘米,先端圆或略尖,白色;孕性花密集,萼筒钟状,长约1毫米,萼齿卵状三角形,长0.5-1毫米,渐尖;花瓣白色,长卵形,长2-2.5毫米,内凹;雄蕊不等长,短的与花瓣近等长,长的长约3毫米,花蕾时内折,花药近圆形,长不及0.5毫米;子房半下位或略超过一半下位,花柱3,长约1毫米,钻状,基部连合,柱头不增大。

蒴果卵球形,连花柱长4-4.5毫米,宽约3毫米,顶端突出部分圆锥形,长约1.5毫米,等于或略短于萼筒;种子淡褐色,轮廓纺锤形,略扁,不连翅长约1毫米,具纵脉纹,两端各具0.5-0.7毫米的狭翅。花期6-7月,果期9-10月。

产地生境

生于山坡密林或山顶疏林中,海拔900-1900米。产中国湖北(西部至西南部)、湖南(西北部)、贵州(东北部梵净山)。模式标本采自湖北宜昌。

主要变种

一、陕西绣球(变种)(学名:Hydrangeahypoglaucavar.giraldii(Diels)Wei):

亦称“陕西东陵绣球”

此变种与原变种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其叶下面密被糙伏毛状粗长毛。花期6-7月,果期9-10月。

生于山谷疏林中或山坡灌丛中,海拔1400-2250米。产中国陕西(眉县、太白县)、四川(奉节、石柱)。

二、倒卵白背绣球(变种)(Hydrangeahypoglaucavar.obovataChun)

此变种与原变种的主要区别在于,其叶长倒卵形,长10-13厘米,宽4-6厘米,下面被疏或密而稍弯曲的短柔毛;花柱较长,长约1.5毫米,上部稍扩大,柱头近头状。果期10月。

生于高山密林或灌丛中,海拔2800-4000米。产中国云南(西北部)。

生长习性

喜温暖、湿润和半阴环境。生长适温为18-28℃,冬季温度不低于5℃。花芽分化需5-7℃条件下6-8周,20℃温度可促进开花,见花后维持16℃,能延长观花期。但高温使花朵褪色快。土壤pH值的变化,使绣球的花色变化较大。短日照植物,不甚耐寒。夏季酷暑忌烈日直晒,否则叶易焦枯黄,不适宜过分干燥,好生于含腐殖质丰富、湿润、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枝叶经霜冻易萎蔫枯凋,露地栽培地上部分冬季枯死,翌年从根茎萌发新梢再开花,如在温室盆栽越冬,可保持常青。

繁殖方式

分株

宜在早春萌芽前进行。将已生根的枝条与母株分离,直接盆栽,浇水不宜过多,在半阴处养护,待萌发新芽后再转入正常养护。

压条

压条繁殖可在芽萌动时进行,30天后可生长,翌年春季与母株切断,带土移植,当年可开花。一般春季3-4月进行高压,6-7月即可生根,当年可剪下分栽。

扦插

在梅雨季节进行。剪取顶端嫩枝,长20厘米左右,摘去下部叶片,扦插适温为13-18℃,插后15天生根。

栽培技术

土壤

土壤以疏松、肥沃和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为好。通常用腐叶土、园土、有机肥按4:4:2比例配制,规模生产宜用草碳、珍珠岩、有机肥按6:2:2比例配制,用前彻底消毒。但花色受土壤酸碱度影响,酸性土花呈蓝色,碱性土花为红色。为了加深蓝色,可在花蕾形成期施用硫酸铝。为保持粉红色,可在土壤中施用石灰。若在园内种植,依植物根系的大小挖坑,坑的深度要比根系的长度再深60厘米。

浇水

叶片的蒸腾量很大,因此必须及时浇水,即使短时间的缺水萎蔫,也可造成叶缘干枯,花朵坏死。盆土要保持湿润,但浇水不宜过多,特别雨季要注意排水,防止受涝引起烂根。冬季室内盆栽以稍干燥为好。过于潮湿则叶片易腐烂。盆土常保湿润,但要防止雨后积水,以防绣球的肉质根因水分过多而腐烂。

光照

绣球花为短日照植物,平时栽培要避开烈日照射,以60%-70%遮荫最为理想。盛夏光照过强时适当的遮荫可延长观花期。夏季、秋季:应放置半阴处或帘棚下,防止烈日直晒,避免叶片泛黄焦灼。盛夏光照过强时适当的遮荫可延长观花期。入冬后,露地栽培的植株要壅土保暖,使之安全越冬;盆栽的可置于朝南向阳、无寒风吹袭的暖和处。冬季虽枯叶脱落,但根枝仍成活,翌春又有新叶萌发。

施肥

喜肥,一般每半个月追一次有机肥。生长前期氮肥要多一些,花芽分化和花蕾形成期磷钾肥多一些,亦可叶面喷施0.1%至0.2%的磷酸二氢钾2至3次,花蕾透色后停止施肥。翻盆换土时要待服盆后可施以一两次以氮肥为主的稀薄液肥,能促枝叶萌发。肥水要充足,每半月施肥1次。花前花后各施一两次追肥,以促使叶绿花繁。再加入适量腐熟饼肥作基肥。

修剪

植株生长旺盛,耐修剪。对于刚种植的、比较小的植株最好先不修剪,因为花芽的形成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一般可从幼苗成活后,长至10-15厘米高时,即作摘心处理,使下部腋芽能萌发。然后选萌好后的4个中上部新枝,将下部的腋芽全部摘除。新枝长至8-10厘米时,再进行第二次摘心。当发现新生枝条长出后,在距新生枝基部约1厘米处截去老枝。去残花或摘去花朵,可以促进植株开出更多的花。在两年生的壮枝上开花,开花后应将老枝剪短,保留2-3个芽即可,以限制植株长得过高,并促生新梢。秋后剪去新梢顶部,使枝条停止生长,以利越冬。经过这样的修剪,植株的株型就比较优美,大大加强了观赏价值。

病虫防治

灰霉病

症状:露地栽培的植株,易发生于密集的球形花丛,使之产生水渍状腐烂。温室栽培时,容易发生芽变黑,并枯萎。

防治方法:

减少侵染来源。彻底清除病残体,集中销毁。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施7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苯来特800-1000倍液。每隔10-15天喷1次,喷2-3次。温室储藏期,可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50%苯来特1000倍液。

叶斑病

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叶片受侵染后初为暗绿色、水渍状的小斑点,逐渐扩大到1-3毫米,最大可达15毫米左右;后期病斑暗褐色,中心部分变灰白色,边缘部分紫褐色,略隆起。病部产生黑色小粒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防治方法:

彻底清除病残体,烧毁或深翻土地,减少侵染源。

发病初期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500-600倍液、50%混杀硫悬浮剂500倍液、1:1:200波尔多液、77%可杀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防治2-3次。

黄化病

症状:绣球对缺铁非常敏感。由于铁在植物体内不易移动,当盆栽或地栽绣球缺铁时,表现为植株顶端的新梢、嫩叶之叶脉间先开始失绿,由叶尖逐渐向叶基变黄,而叶脉仍保持绿色,生长速度明显下降。如果不能及时通过外源补充可被利用的铁素,严重时整个新叶均会变成黄色,叶脉也逐渐变黄,最后几乎变成了白色,植株生长显得特别缓慢。一旦缺铁非常严重时,中、下部的老叶也表现出叶脉间黄化的症状,叶缘或叶尖出现枯焦及坏死;继续发展下去,则叶片脱落,植株生长停滞而死亡。夏季高温、多雨季节,一些生长旺盛的花卉种类嫩梢,也常出现临时性的缺铁症。

防治方法:缺铁症一旦发生,其防治比较困难,一般应以预防为主,具体措施:

土壤改良,矫正土壤酸碱度,提高土壤中铁的有效性和植株根系对铁的吸收能力。如通过增施酸性有机肥、在有机肥中加硫黄、平衡施肥等措施来调节土壤酸度及养分供应。

调节施肥比例及肥料品种。如在碱性土壤上施酸性肥料。

采用叶面喷施、埋根等处理。叶面喷施用络合态铁(如尿素铁等)以0.5%的浓度傍晚喷施,埋根即找到植株根新梢,用0.5%的络合态铁用瓶子或塑料袋装后,将根新梢置入溶液中。

虫害

虫害有蚜虫和盲蝽危害,可用40%氧化乐果乳油1500倍液喷杀。

主要价值

花朵呈伞房状聚伞花序,直径10-14厘米,枝叶密展,根肉质,适应性强,既能地栽于家庭院落、天井一角,也宜盆植为美化阳台和窗口增添色彩。对环境条件要求不高,故最适宜栽植于阳光较差的小面积庭院中。

相关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