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花谱 > 植物品种

牛枝子

花公子优质养花男
2022-10-13 07:30:59 发布于蓝妖花园

重点介绍牛枝子品种,让您了解更多有关牛枝子的生长特性及分布范围。

草本状半灌木。枝条通常伏生或斜倚,黄绿色或绿褐色,具纵棱和柔毛。羽状三出复叶,托叶刺芒状;小叫矩圆形或倒卵状矩圆形,先端钝圆,有短刺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全缘,上面绿色,近无毛,下面灰绿色,有短伏毛。

牛枝子的属性介绍

拉丁名:LespedezapotaniniiVass.

别名:豆豆苗、枝儿条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合瓣花亚纲

目:豆目

科:豆科

种:牛枝子

亚科:罗勒亚科

族:香茶菜族

属:胡枝子属

类型:落叶花灌木类

形态特征

半灌木,高20-60厘米。茎斜升或平卧,基部多分枝,有细棱,被粗硬毛。托叶刺毛状,长2-4毫米;羽状复叶具3小叶,小叶狭长圆形,稀椭圆形至宽椭圆形,长8-15(-22)毫米,宽3-5(-7)厘米,先端钝圆或微凹,具小刺尖,基部稍偏斜,上面苍白绿色,无毛,下面被灰白色粗硬毛。总状花序腋生;总花梗长,明显超出叶;花疏生;小苞片锥形,长1-2毫米;花萼密被长柔毛,5深裂,裂片披针形,长5-8毫米,先端长渐尖,呈刺芒状;花冠黄白色,稍超出萼裂片,旗瓣中央及龙骨瓣先端带紫色,冀瓣较短;闭锁花腋生,无梗或近无梗。荚果倒卵形,长3-4毫米,双凸镜状,密被粗硬毛,包于宿存萼内。花期7-9月,果期9-10月。

生长环境

强旱生小半灌木。分布于荒漠草原及草原化荒漠地带,也见于相邻近的典型草原地带的边缘。生长在沙质,砾石质的平原、丘陵地,石质山坡和山麓;也习生于黄土高原的丘陵梁坡和塬地。牛枝子和同属的另一种植物达乌里胡枝子(Lespedezadavurica)同是喜暖的草原小半灌木,外形也十分相似。其区别在于牛枝子的腋生总状花序在茎下部者与叶近等长,茎上部者明显较叶为长,而达乌里胡枝子的腋生总状花序均较叶短或与叶近等长。二者比较,牛枝子较达乌里胡枝子更加耐旱,是达乌里胡枝子在我国偏西部地区的早化地理替代种。

其分布区≥10℃的年积温为2600—3200℃,年降水量150—400mm,湿润度0.15–0.3。土壤为沙质或沙壤质的棕钙土,灰钙土,淡灰钙土,在黄土高原北部为侵蚀黑垆土。牛枝子在其分布区内通常是群落的伴生成分,有时候在沙质坡地或滩地上可形成以它为优势的群落。例如在内蒙古伊克昭盟和宁夏中北部,它生长在冷蒿(Artemisiafrigida)、沙生针茅(Stipaglareosa),短花针茅(Stipabreviflora)或灌木亚菊荒漠草原中,在更为干旱的生境,牛枝子又常常出现在以刺旋花(Convo–vulustragacanthoides)、猫头刺(Oxytropisaciphylla)、枇杷柴(Reaumuriasoongorica)、川青锦鸡儿(Caraganatibe–tica)、珍珠柴(Salsolapasserina)、松叶猪毛菜(S.laricifolia)等为建群种的草原化荒漠中,在鄂尔多斯台地和宁夏河东沙区,牛枝子又常参加到中间锦鸡儿(Caraganaintermedia)、油蒿(Aetemisiaordosca)、白刺(Nitrariatangotorum)、老瓜头(Cynanchumkomarovii)、大苞鸢尾(Irisbungei)、甘草(Glvcyrrhizauralensis)、苦豆子(Sophoraalopecuroides)、中亚狼尾草(Pennisetumcentrasiaticum),沙米(Agriophyllumsquarrosum)等组成的沙地植被中,成为这些不同的沙生植物群落的伴生种。在黄土高原中西部地区,牛枝子常见生长在长芒草(StiPabungeana)、万年蒿(Artemisiagmelinii)、茭蒿(A.Giraldii)、漠蒿(A.Desertorum)、百里香(ThymusserpyllumVar.Mongolicus)草原中,又构成这些地带性草原群落的主要伴生种。以牛枝子为建群种的荒漠草原天然草地散在地分布在宁夏中、北部的盐池、同心、海原县和内蒙古伊克昭盟的部分地区,通常面积不大。分布区海拔1465—1760m,土壤为沙质的普通灰钙土或淡灰钙土,地表多砾石或为浮沙。牛杖子分别与猫头刺、短花针茅、沙芦草等组成群落。覆盖度40—60%,在过度放牧下鲜草产量为1050—1875kg/ha,种饱和度10—17种/m2。

牛枝子的根为轴根系,播种后当年根长可达50cm以上,垂直下伸,第二年主根入土深度可达100cm,粗细均匀,不呈圆锥状。二年生苗始产生侧根及不定根。自根须或茎基部可产生侧根,在主根上也可产生侧根及不定根,其根系的根均较粗壮而坚实。侧根与不定根一般呈放射状水平伸展,在干旱时则呈弧形向上层纵伸。牛枝子的根系在土层中可形成垂直和水平的网络,故可充分利用土层中的水分和养分,因此它具有较强的抗旱性能,在干旱年份也能产生一定的地上生物量,并能开花结实。牛枝子的木质化根颈十分发达,常呈不规则状,能经受家畜的践踏和沙埋,若受风蚀而裸露于地表,仍能正常地生长发育。

牛枝子的茎枝由根颈或基部木质化老茎上的不定芽发育而成。枝条呈放射状向四周延伸,一般平卧于地面,但在水分状况良好时,枝条梢部斜倚上升。牛枝子的侧枝则自枝条基部的叶腋处生出。播种后第一年枝长40—60cm,第二年80一150cm,其枝条的长度随着水分的多少而变比。关于牛枝子每年的生长发育和物候节律,根据在宁夏贺兰山东麓(海拔1200m)观察的结果是:4月中、下旬返青,6月下旬现蕾,7月中、下旬始花,8月上中旬为盛花期,8月下旬大部分花谢,9月上、中旬为绿果期,9月中,下旬为果熟期,随开花的早、迟不同其果实成熟很不一致,10月上旬进入枯黄期。在同一地点对野外定株测定野生牛枝子一年中的生长速度为(主枝伸直长度)4月下旬2.8cm,6月下旬31.5cm,7月下旬51.5cm,8月下旬91.8cm,9月下旬96.Ocm。开花期实测平均单株鲜重26.5g,每株有分枝平均15个,茎叶比为1.8:1。内蒙古人工播种的牛枝子一般5月中旬返青,7月中旬开花,9月中,下旬种子陆续成熟。播种第一年的实生苗仅能少量开花结实,第二年后才大量开花结籽。种子千粒重2.5g,每公斤约400000粒。其种子因成熟的程度不同,色泽不一,有褐色,深黄色、黄色、淡绿色之分,色泽越深的成熟度越好,但是硬实度也越高。据测其硬实率一般都在30%以上,往往播种第一年种子并不全部发芽,有的种子在播种后第二年才开始发芽。

分布范围

产辽宁(西部)、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山东、江苏、河南、四川、云南、西藏等省区。生于荒漠草原、草原带的沙质地、砾石地、丘陵地、石质山坡及山麓。模式标本采自甘肃。

主要价值

为优质饲用植物;性耐干旱,可作水土保持及固沙植物。

牛枝子为干旱地区的优等豆科牧草。春末,夏初各种家畜均喜采食,牛、马,绵羊,山羊喜采食其花、叶及嫩枝。盛夏,在花后期因枝条渐变粗老而叶片不断脱落,其适口性也逐渐降低。秋末以至冬春季节虽叶片脱落,但茎枝尚存留良好,仍是家畜保膘的饲草。总起来说,鉴于它在草地上广泛分布,给半干旱地区的放牧地增加了较高含量的可消化氮素营养物质,对草地质量的提高给予了重要的影响。据各地分析测算,牛枝子的化学成分,能值和氨基酸含量见表69—1,表69—2,表69—3。从以上各表分析结果看,牛枝子在果熟期以前所含粗蛋白质和无氮浸出物较多,果熟以后,全株的粗蛋白质含量明显降低,相应地粗纤维含量增高。所以,牛枝子的适宜利用期以现蕾期至开花期为好。

牛枝子性喜温暖,耐干旱,耐瘠薄,抗风沙,再生力强,是改良南温带地区荒漠草原或干草原理想的草种之一。主要用做放牧地进行补播或建立旱作人工草地的播种材料。在封育的草地,雨水较多的年份,牛枝子生长非常旺盛,枝条伏地生长长达1m以上,可于秋末刈割作干草,但是调制干草最好与禾本科草混合,以防大量脱叶影响其营养价值。此外,牛枝子开花时期有蜜有粉,也是—种辅助蜜源植物。在半农半牧区,也可用做绿肥。在固定沙地上播种牛枝子有明显的固沙和防止土壤侵蚀的作用。对于日前尚且保留了下来的、面积不大的牛枝子荒漠草原天然草地,应设立自然保护区,采取必要的培育和管理措施,建成可供试验研究和保种采种的基地,防止进一步过牧造成退化,保护这一半荒漠地带的优良野生豆科饲用植物朴质资源。

栽培要点

牛枝子日前在利用上,多以它和达乌里胡枝子不加区别地用于沙区或黄土丘陵区作为飞播材料应用。它较达乌里胡枝子耐旱,在使用上应予注意。播种期,如土壤墒情好,可在早春晚霜后播种,如土壤墒情不好,则可在雨季抢墒播种,但要注意临界期,应以8月中旬前为宜,否则不能越冬。此外牛枝子的硬实率较高,也可于晚秋寄籽播种。

播种的方法,采取条播,撤播均可,也可与禾本科或其他科牧草混播,如进行种子繁殖,则以单播为宜。牛枝子的种子包被于荚果内,其果皮影响吸水萌发,故在播种前应刚碾子或碾米机去掉果皮,以提高其发芽率。其种子小,顶土能力弱,覆土深度以1.5—2cm为宜。此外花序为无限花序,种子成熟期很不一致,故应在大部分荚果变黄时即时采收。如刈草可在花期进行,在内蒙古栽培试验,产干草2250—3000kg/ha,产种子225—300kg/ha。

相关品种